公元二零一九年岁在己亥春,应本家老叔之邀,再次造访中原。(老叔金柱乃汝南守备应斗公裔孙。一四年冬月我与老叔皆因寻根问祖而首次相遇于六祖岩下,从此就成了往年交。)
我于3日飞抵新郑。次日叔与贤弟文举自驾带我领略了一番与南方小家碧玉决然不同的中原风光。途中,我们对中原文化与本家姓氏文化交流甚欢。当我们谈到我们姓氏源流的时候,叔突然跟我说,求言古城就在附近,问我是否有意一览风姿。我当即表示希望能前往看看。
翌日一早,还是文举弟驾车,我们仨直奔故城遗址而去。不到半个小时,叔就指着前面不远的一个小山包说,古城就在那。举目望去,麦地一望无际,葱葱郁郁,远处有一高台外,没有看到任何城的迹象……
一会儿功夫,文举把车停下来,说我们到了,车就停在城门外。所谓的城门,就是一个豁口。我左瞧右看,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叔没有看出我的失望之情,开始兴致勃勃的给我介绍起这个古城来了。我们停车之处乃古城北门所在地,因为古城始建于四千多年前,城门只剩一个豁口。认真看豁口的土层结构,我很快辨认出了夯土城墙的痕迹。我是学过中国古代史的,四千多年前的建筑,与我而言只有他停留在文史资料的文字和想象。看过最古老的无外乎是西安的兵马俑了,那只不过是2000多年前的遗址,相比老祖宗的古城,简直是无以伦比呀!我抚摸着城墙,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顾不得荆棘刺破了我新买的皮衣和裤子,迫不及待地爬上城墙,环顾四周,并认真的听着老叔用浓厚的河南腔给我讲解,同时向几个宗亲好友直播我的所见所闻。由于我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把溱河说成了郑河,把洧水写成了渭水,想起来也是搞笑。
我决定沿着城墙巡视一周。没有直接进城,我们沿着北门往东门走去。文举告诉我,东门是个暗门。我兴高采烈的走在前头,准备先睹为快,可是等我走到南边,尚未找到东门入口。等文举他们过来,我问东门呢?他们也说不知道。因为他们父子俩也没有到过东墙外,暗门一说只是听说而已。经过方位辨认和寻思,那个原先被我们定性为养殖蓬的工棚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果不其然是暗道一个,从城内宫殿直通洧水。四千年前的老祖宗的智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我并不是考古工作者,对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专业术语仅仅停留在认识文字的层面。但是凭我这么多年以来对姓氏源流的涉猎来说,我对求言,郐人等字眼并不陌生。
回头我又开始在网络汪洋中搜索起国语,郑书等相关文史资料……
其中,史书记载,郐国因为骄奢而灭于郑。被灭之前,1600多年在这个古城中一直繁衍生息。正可谓苍天黄土载古钟,兴衰成败转头空。
有感于古城的沧桑,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