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001/Miao
1995年,那还是一个依靠固定电话和书信保持联络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时间很慢,他们在一起一天的时间也像爱了很久。火车上,杰西和赛琳偶然的邂逅便互生情愫,她跟他下了火车,两人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初夏静谧的维也纳,一路进行着漫长的交谈,这些隽永的对白,关于生命与死亡、时间与神明、女权主义以及爱情。他们侃侃而谈的同时却也预示了一场心照不宣的别离。
2004年,他成为作家,拥有了看似美满的家庭;而她如九年前的自己期待那样成为了一位事业女性,却依然在爱情的道路上孑然一身。三十而立的熟男淑女在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久别重逢,自然而然,漫步巴黎。这又是一次不间断的漫谈,他们互诉着各自的生活感悟、人生哲学,浪漫又清醒。日落之时,赛琳慢慢地弹唱了一支歌,杰西嘴角带着笑意,沉默地聆听,无限缱绻。
2013年,又是一个九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们已组成了一个家庭,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下巴变宽、胡子拉渣;她脸上也长了皱纹、身材亦走了样。那对浪漫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年轻人,对话中也加入了柴米油盐,陷入了对生活琐事的争执不休。两人行走在希腊的街头,你一言我一句,看起来也只是略带文艺、颇显疲惫的普通中年男女。但纵使被时光消磨了青春,他们争执过后依然在交谈中和好如初。
这便是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电影三部曲,每部拍摄的时间都是相隔九年,真实的时间跨度,不变的演员,杰西的胡渣,赛琳的皱纹,仿佛都在提醒着我们时间真实的流逝。《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浪漫邂逅、你侬我侬,弥漫着青春的荷尔蒙;《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再续前缘、小心试探,依然是点到辄止的结局;《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柴米油盐、争执吵闹,完成了对现实的升华。十八年,三部电影演绎着两个人的爱情,幻像般的浪漫终归于真实生活的琐碎,从对话到亲吻,从亲吻到争执,从争执到和解,他们褪去铅华,却依旧笃定。
如果说时间是谱写生活最伟大的诗人,那么九年还不足以体现出时间的喜好,唯有十八年、甚至五十年这样的长度才能将生活的赞美与叹息、慈悲与残忍、永恒与短暂,一点一点从容不迫地展现出来。在20岁时,她对他说:“你之前提到过以后几年的光景,一对夫妻会开始厌恶对方,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因此而感到厌烦,我想我会有相反的发展,我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就越是能真正的去爱他,他会梳某种头发,他会穿哪件T恤,他在某种场合一定会讲的故事,我相信那会是我爱一个人最真实的境界。”在40岁时,他对她说:“我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你,我接受了你的全部,疯子的一面和光芒四射的一面。如果你想要真爱,这就是真爱,就是真实的生活,不完美,但却真实。”我想,他们说得对。时间,将一些事物变得黯淡无光、残破不堪,却也将另一些事物变得灿烂夺目、刻骨铭心。因为真实所以美好,自然所以感动,正是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成就了日复一日的诗篇。
但凡关于时光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是尼克斯的《一天》,读来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大抵缘于时间。如博尔赫斯所言:“时间问题就是连续不断地失去时间,从不停止。”画家总是习惯于将朦胧的背景作为衬托从而展现鲜明的人物,而真实的时间却让画面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样子,时光流逝,我们对比天空、海洋等背景都只是昙花一现。林克莱特借由电影里一位老人的故事道出了他的观点“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一边出现,一边消失。我们对一些人很重要,但我们也匆匆而过(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re importantto some, but we'rejust passing through)。”
人的一生,对于时间的长河或许只是转瞬的昙花一现;而对于自己、对于特定人,确是日复一日的诗篇。这是时间的喜好,更是时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