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阿(ē):山脚。沾:浸润。斯:这。焉:怎么。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是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咨:询问。“元方”两句:指两人论排行有长幼之别,论功德就难分高下。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从这里衍生出一个词:难兄难弟。原先表达的是两个兄弟都很厉害,难分伯仲,后衍生为落难的兄弟,共患难的兄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这个故事有点扯。胡贼怎么能说自己是无义之人,已经来攻打城市了,又怎么会班师会朝?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华歆,字子鱼,汉恒帝时为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同邴原、管宁一起在外求学,三人很友好,当时人们称他们三人为一龙,说华歆是龙头。管宁是龙腹,邴原是龙尾。闲室:静室,这里指家庭。朝典:朝廷的礼仪。恣:任凭。柔爱:和睦、友爱。二门:两家。雍熙:和乐。轨:法则;准则。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捉:握;拿。掷:扔;抛。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轩冕: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是指有达官贵人过门。宁、歆:上文称管,这里称宁,同指管宁;上文称华,这里称歆,同指华歆。古文惯例,人名已见子上文时,就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里有个成语:管宁割席,或割席分坐。按照现在的看法,这两人分不清高下,华歆的行为无可厚非,他追求自己的理想,管宁坚持做人的标准,也是很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