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两年前奶奶去世的时候。
我读大三,请了假回家。家里的几个伯伯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在外吃饭。
人有点多,我认识的人很少。我到餐馆的时候有些晚了,伯伯便随意安排我在还有位置的一桌坐下了。这桌都是叔叔阿姨,虽然不认识,我还是低了下头,局促地喊着‘叔叔阿姨好’。
席间,大人们边吃饭边聊着天,多是聊厂里的工作和日常的生活。因为年龄的差距,参与不了他们的谈话,我便默默地听着。他们可能也没太在意我,并不清楚我是这家人谁的孩子。是的,奶奶一共有四个儿子,我的父亲排老三。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异了。我跟着妈妈生活。关于爸爸的记忆就很少了。
只知道刚开始他和奶奶一起住,后来又再婚了。那正是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偶尔我会去他那边看看他,但那时太小了,也没有想过要去了解他。后来,我上初中,父亲生病走了,也就再没亲自了解他的机会。
聊着聊着,几位叔叔突然聊到我们家的人。大概有了兴致要梳理一下我的几个伯伯的往事。
说到我爸爸的时候,他们叹了口气,纷纷说着‘可惜了,年纪轻轻就不在了’之类的话。又想起似地问我是四个兄弟哪一个的女儿。几乎在那一刻,我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变化,但还是强忍着回答:“啊,我是老三的女儿。”
桌上沉默了片刻。
不一会儿,其中一个叔叔说他和我父亲曾共事过。我心里猛地一动,便看向那位叔叔,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几乎竖了起来,期待他继续说。他仿佛听到我的心声,很自然地开始回忆起我父亲。说我父亲年轻时(我心里父亲一直是年轻的模样)可调皮了,还总爱自作聪明。他喜欢机械,爱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拆就拆了,关键是他忘了记步骤,所以常常还不了原……
我听得入了迷。这多有意思呀!原来他是个这么有好奇心,这么随性的人。我还真有点像他呢!我心里雀跃起来,把叔叔说的这些点滴视若珍宝,反复回味。
就好像更了解了他一点。
那件事之后,我不断萌生去了解他的念头,更在意地去搜集那些关于他的点滴。
比如我工作之后发现自己识人有点脸盲症,给工作带来了困扰。妈妈知道后说我和我爸爸一样,以前他和我妈妈的朋友,大家一起吃过几次饭,都还不记得人家名字。
我听了心里却忍不住想:原来是遗传啊。
但我的方向感很差,我又问妈妈,那他的方向感也这么差吗?妈妈回答不是啊,他方向感挺好的。
什么嘛,怎么不一样。
只是我明白,我常常想要抓住多一点的他留下的痕迹,想走他走过的路,想看他看过的风景。常常遗憾不清楚他的喜乐,更未曾知晓他对我怀有怎样的期望。
转念一想,我不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吗?不就是最生动的那抹痕迹吗?作为他生命的载体,代替他感受这个世界。
可我还是很喜欢听有关他的事情。尽管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零零星星的片段。每每听到,珍藏于心。
又是一年秋,我又想他了。“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你若未能在场,我来替你看这绝色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