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读后感
这篇讲述了一个华老头子在某天夜里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去给自己的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却仍然不见好,最后死去。这是本文的主线,是读者最容易读到的故事梗概。但是文章还有一个暗线,是夏瑜革命者的故事,人血馒头的血就是从革命着的身上流下来的,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初读,只觉得那些封建时代人们的愚昧,竟然相信人血馒头会治病。再读,又品味到夏瑜革命者的悲哀,到最后上坟的时候她的奶奶竟然还不相信他。
《药》这篇大概写于1919年4月,处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初期的这段时期里。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者苦寻出路,社会上是一股革命风气。这篇文章我看到的是中国革命者和民众的矛盾。民众的封建愚昧无知是革命难以扩大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死后连夏瑜奶奶,这个最亲近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孙子被冤枉了,可见革命仍然不入人心。还有一点,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主线,这段描写不多,却极强的讽刺了那些麻木的人踏着革命者的血肉前行。另外一点,是鲁迅小说中常常写道的看客身份,他们对夏瑜的就义抱着冷漠的态度,甚至把他的血当做钱财的来源卖掉,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看客的冷漠无知麻木,引射着这个时代的封建色彩。
我认为最后写上坟的描写甚妙。夏瑜奶奶祈祷乌鸦能够飞下来在他孙子的坟上,以此判定他的孙子是被冤枉的,可是最后乌鸦却飞走了。还有一处描写夏瑜坟上长着别人没有的花圈,这两处的描写都暗示着作者对革命者的肯定,以及对革命仍然抱有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