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岁的时候,看着蓝天问妈妈,"天为什么那么蓝?"
妈妈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六岁的时候,指旁边的小女生问妈妈:“为什么她是女生我是男生?”
妈妈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九岁的时候,在山上摘了一株从未见过的草,以为自己可以像达尔文那样有发现,献宝似的问:“妈妈,这是不是新奇物种?”
妈妈皱着眉头说:“就是一根破草嘛,你都多大了,还胡思乱想。”
十二岁,“等你长大,就知道妈妈的苦心了。”
十五岁,“你都多长大了,就知道玩,不好好学习。”
......
三十岁,“你都多大了,孩子都出生了,还老捧个手机。”“等你以后就知道了,老人的话是为你好。”
02
原本这些场景我都淡忘了,直到有一天,这一幕发生在我身上。
老婆带孩子回老家,我在自己家和她们视频。突然有一会网络故障,视频没有了声音,恢复后,女儿的追问就开始了。
我:“宝宝,现在能听到爸爸声音了吗?”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疑问)
我:“那你现在能听到爸爸声音了吗?”(我不太想解释,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太复杂。)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爸爸你咋不回答我问题)
我:“刚才卡了。”(没办法,那就解释一句吧,一般人都能听懂)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我就没听懂)
我:“刚才网络卡了,所以爸爸说话你就听不到了啊”(详细说一遍,怕孩子没听清)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我还是没听懂)
我:“啊,等你长大就明白了”(瞬间想起上面那些幕场景)
我:“啊,我们之间的声音,是通过网络来链接的。就像大路上堵车一样,如果前面有车,我们的车就过不去了。刚才网络堵住了,卡了,所以爸爸的声音过不去了,宝宝就听不到了。”(解释了好几遍,内心挺崩溃,但是感觉超值)
妈妈:“你说这么大堆,她不可能听懂”
宝宝:“哦,我明白了”(虽然没听懂,但好像有道理,像堵车一样)
我:“听不懂也没事。”
03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等你长大”和“你都多大了”这样的话包围。但多大算长大呢?多大又有多大呢?没人告诉我们。
父母用这样的话,无非表现出两种情绪,第一种情况下是我没有耐心和你解释,你以后会明白,现在你要听我的;第二种情况是我没有耐心和你解释,但是我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你要听我的。
当我三十岁还听到这样的话时,本能冲动是生气,想要反抗。但最终压抑下来,即便我知道他们说的并不一定真有道理,只不过是想让我按他们的说法做事罢了。
中国的家庭很多都有这种情况。家长的权威重,不容忤逆,缺乏平等的沟通环境,所以我们的代沟无法填平。
经历了和女儿对话那一幕,我又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也缺乏耐心,也变成对孩子缺乏耐心的人。
和小孩子相处,耐心很重要,因为有耐心才能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流,才不会从小就挖下一道深深的代沟。
和现在的父母相比,20年前的父母比现在的父母更有耐心。没错,也就是现在看孩子的主力军,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辈。他们养育孩子时,外界诱惑较少,有电视已经很了不起。而孩子,则是他们调节枯燥生活压力的一剂良方。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少了很多,他们会不耐烦孩子的夜哭,不耐烦孩子的无理取闹,不耐烦孩子的脏乱差。相反,相比孩子,现在的父母更喜欢抱着手机读书刷剧,更喜欢打游戏逛淘宝。孩子能给父母的反馈,多是负面反馈,正面的很少;而手机能给父母的反馈,则有吸引力的多。
这也难怪手机会成为一种病,而且无药可治。
04
终于理解,人类大脑其实是人体的能量负担,偷懒是人类自私的基因所决定的。而外界的诱惑,进一步把我们所剩不多的属于孩子的耐心抢走。这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手机的错。难怪现在很多父母都感觉一带娃就崩溃,或者干脆就不生算了。
基因没有进化出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最佳本能,科技也没有解决平衡人类注意力的方法,我们正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时代。
好像看清了一些我们的现状,剩下的就是解决耐心不足的问题了。
现在我还没有马斯克那样的认知和魄力,就敢说自己就要终身投入这个科学事业解决这一大人类难题。
所以,貌似能走的通的,仅剩通过认知,战胜偷懒这种缺乏耐心的表现。可以预料的是代价很高,但是为了孩子好像值得一试。
宝贝们,爸爸争取绝不用“等你长大”和“你都多大了”这种认知来绑架你们的想法,爸爸想用更多的耐心来放飞你们的思想,拓展你们的认知,也为在我们的代沟之上,建立一道平等沟通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