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穿过幼儿园的玻璃窗,落在彩色的地垫上,也落在孩子们沾满橡皮泥的小手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的这段日子,我终于读懂了“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深意——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与耐心,正是学前教育最动人的底色。
记得第一天入园,3岁的朵朵因为想念妈妈哭闹不止,我手足无措地递上玩具,她却一把推开。这时,班主任李老师走过来,没有急于安抚,只是蹲下身,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朵朵是不是觉得幼儿园的滑梯没有妈妈的怀抱软呀?”一句话让孩子的哭声小了些。李老师又拉着她的手走到种植角:“你看,这颗小种子和你一样,今天第一次离开‘妈妈’(土壤),我们一起陪它长大好不好?”那天下午,朵朵不仅主动给种子浇了水,还在离园时拉着我的衣角说:“明天我还来陪小种子。”原来,学前教育的“教”,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帮他们搭建从家庭到集体的桥梁。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没有整齐划一的课桌,只有散落的积木区、绘本角和角色扮演区。有一次,几个孩子用积木搭建“城堡”,却因为“谁来当国王”争执起来。我正要上前调解,却看到李老师悄悄在旁边放上了几块“皇冠”形状的积木,笑着说:“城堡里除了国王,还有守护大家的骑士、会讲故事的公主,每个人都能有特别的角色呀。”孩子们眼睛一亮,很快分工合作,有的搭建城门,有的设计花园,最后还邀请我扮演“来访的客人”。那一刻我明白,学前教育的“育”,是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试错中懂得包容。
见习期间,我还跟着老师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档案。每一页都写满了细节:“辰辰今天主动帮小朋友捡勺子,学会了‘分享’”“小雨能说出三种水果的颜色,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浩浩在绘画时喜欢用蓝色,可能对天空和海洋感兴趣”。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对每个孩子个性的尊重。李老师说:“学前阶段的孩子就像刚发芽的小苗,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我们要做的不是催着他们长,而是观察他们需要什么阳光和水分。”
如今,每当有人问我“学前教育到底学什么”,我都会想起那些在幼儿园的清晨与午后: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温柔,是用游戏点燃兴趣的智慧,是尊重每个生命独特性的耐心。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或许成不了照亮孩子人生的太阳,但可以做一盏温暖的灯,用初心守护好他们童年的每一寸时光,让他们带着这份温度,勇敢地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