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在工作中尽可能玩,在别人玩的时候学习,心理上舒服了。
最近看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和宏观,是以理解经济理解世界为目的,说白了是为了买基金。增加了很多知识面外,有两个概念我觉得是可以影响很深远的,一个是机会成本,一个是比较优势。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会跟其他选择做比较。如果你拿起最好的经济学教材,那就是曼昆写的,至少我觉得是,他说人们做出决定的依据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真正重要的是有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决策的时候也是这样,买这个基金是因为你没找到更好的基金选择,考研是觉得回报大于五一出去玩,是因为这么难得的长假里约几个朋友放松好于在家发呆。那么五一不出去玩的人呢,那就是我,是觉得出去玩的选择不如在家研究研究公众号或者看两本书,但如果我看不下去,就一定马上立即外出了。
同样的相亲活动,或者交友活动,我可能之前会参加,现在不参加,也是这个道理。活动本身的价值没有变,改变的是参加活动占用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我有兴趣码一篇文章,或者好好看一本书,那这个价值在我这就会比参加一场收获不明的活动大的多。反之,如果我情绪低落,只会无聊刷手机,那我就拿上手机和口罩夺门而出了,给价值不明一个机会。
比较优势是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件物品的能力,和机会成本是相对的。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考虑下工作这个场景,同事A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比B做的好,那是不是说B就要下岗了,不是的,A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会高于B,因为A可以把这个时间省下来做别的事情。基于比较优势,即使大家能力上有差别,也可以建立合作的机制。协作可以使相关人员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引申一下,我们这种菜鸟写文章也是有机会的,就是因为大V不会什么都写。
别以为自己真的都搞清楚了。我们把上述概念应用一下。
想想你们家做家务应该怎么分配吧。你比你的配偶更擅长洗碗,是不是就应该总是你负责洗碗?
先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你比你的配偶更擅长所有的家务,这很常见,女主一般就比男主有用多了,是不是该你什么都做呢?当然不是,一方干所有的事情很可能就变成两个和尚没水吃了。那是应该采用公平的原则吗?一人干一半显然又会导致家务干的好一方早早完活刷公众号文章去了。我们要分担家务,原因在于一个人干所有的家务并没有效率,因为边际成本递增。一般来说,当人们疲劳时,事情会越变越遭。好员工加班到凌晨出的活很可能就没有不太好的员工早上10精神饱满干的好。为了使你的家庭效率实现最优,应该使每个人最后所做工作的效率相等,注意,是效率的相等,而不是工作量的相等。一件事情的最优往往都是两个状态的相等。
分配家务的指导原则应该是比较优势,双方应该从事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作,即使会导致一方要多干一些活。这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指导原则。回到刚刚的问题,你比你的配偶更擅长洗碗,是不是就应该总是你负责洗碗?答案是选择的比较而已,洗碗做饭拖地等等抛出来大家选一下就结束了。实在是没有必要也完全不会想到这是个经济学问题。
我们还在聊五一。
很多人一逢假期就逃离,工作的无限苦恼就靠数着假期硬撑着。我觉得这个是源于对工作不可控的畏惧。人们在面对一个不可确定的东西时,总想要捞到一个稳定的东西。但是你全心全意去捞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手里只有这根草而已。假期结束,周一照常来临。这个社会变化很大,对年轻人来讲,应该去追求一个更大的可选择的空间、自我成长的空间,你要充分估计到这个东西对你未来的影响,而不是人一旦不安就先捞到一个东西。
我们现在的困境是,我们总把世俗意义的成功,把社会既定的生存法则当成我们努力的目的,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未来的可能性当成目的。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为内卷推波助澜,身体越来越差,额头越来越高,没有力气没有勇气甚至没有想法去改变这一切。
人生可平凡,但绝不能失去一颗具有想象力的内心。
希望大家五一出门旅行,能够感受到这个星球如此美好。而不仅仅是逃离工作逃离生活的一个机会。
有人出门去找能看到星星的地方,也有人在家独自努力找一个更容易看到星星的地方。
我是不是在为五一不出门找心安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