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的争论由来已久,是硬币的两面,也是社会的必然现象。
为什么产生读书无用论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有的人自己不努力,凭借有权有势的爹找一个好工作,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游手好闲,只需坐享其成继承家产。
第二,还有一种人,虽然学习不好,但很有天赋,过早的踏入社会,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闯出了一片天地。
有些事因为稀奇,、罕见,才会被广泛流传。例如,为什么窦娥冤故事广泛流传,就是因为他比较罕见,谁能感动上苍,六月降雪,大旱三年,在现在看来是不科学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调查研究,前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大约只占1%,你要是觉得你有一个有钱的爹和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你可以不学习,但认真的想一下你是那样的人吗?自己是什么样,心里没点数吗?
第三,大学生本科、研究生毕业后薪资还没有外出打工的人挣钱多。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朋友扬言说:“读过书的的还没有我这个没读书的工资高,还很得瑟说在我手下当小弟,被我使唤”,因此,有的大学生也很郁闷,读书真的没用吗?如果我们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的话,事实并非这样,没读书的扬言说工资高,但我们要知道他的工资是用多少时间换回来的,三年?五年?而读过书的人虽然薪资起步比较低,但工资的涨幅会很好,奋斗一至两年可能就达到别人奋斗三五年的水平。
第四,为自己没上过大学找一丝心里安慰
前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在网上一直炒的很热,一些没上过大学的,也趁势叫嚣,似乎普及“读书无用论”的宣传,可以为自己没考上大学、学习不努力遮羞,营造“读书和不读书没啥差别”的社会共识,能够证明自己读书少并没有多大损失,并非多么不明智,反而有一种自鸣得意、自我安慰和自我贴金的味道。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能,我觉得“读书无用论”是最毒的鸡汤,他正在愚民。
为什么要读书?
1.有不一样的视野,平台和机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
有的岗位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会做,他们去当服务员、司机、销售员和保安等,但有的岗位只有一部分人能做,如律师、工程师和医生等,我们不能说哪个职业高贵或不高贵,只要不偷不抢,凭着自己的血汗赚钱养家就很高贵,但是当服务员的可能永远都是服务员,只能靠体力挣钱,生活的辛苦让他们享受不了当下。而当律师、医生的人,他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挣足够的钱,开阔自己的视野,享受生活。因此我们从需求程度为社会贡献多少分析,后者显然需求更大,对社会贡献程度更多,显然赚钱更多,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最朴素的一点就是,回老家时,她们可以选择做飞机会做高铁,而有的人可能连回家的火车票都买不起。
因此,学位不止是那一纸文凭,更多不一样的是平台、视野和机会。
2.优秀资源可以传递,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现在很多人说:“以后社会阶层会固化”,当官的孩子以后可能还是当官的,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这就是“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3.增高孩子的起点。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刘媛媛演讲“寒门贵子”在《超级演说家》里有这样一段演说: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人,你敢让你的孩子不上学吗?敢吗?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