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前半部分,今天学习了如何透视一本书,也就是分析阅读,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十一种方法。
1.明确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
市面上的书籍种类繁多,根据是否虚构分为小说类书籍和论述类书籍。
回顾以前的读书经历,前二十五年读的基本属于小说类书籍,虽然都是名著或者畅销书,但对认知的提升微乎其微。
论述类书籍的目的是传达知识,又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经济,历史,科学,哲学,数学等领域的书籍都属于这一类。
在我看来,这一类论述类书籍对个人提升的作用也许更为明显。回顾2016年,我读了24本书,包括《异类》,《魔鬼经济学》,《番茄工作法》等实用型书籍,这些书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小说的情情爱爱中,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阅读这样的书籍可以帮助我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些观点,并不是读过就能够理解的,需要记录下来,反复琢磨,结合自身的经历加深理解,然后以书评的形式输出。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目的,阅读小说为了打发时间,就可以略读,阅读论述类是为了获得新知,就应该认真研读。阅读前分清种类,是开启愉快阅读的第一步。
2.寻找一本书的骨架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做阅读理解,第一道总是关于文章结构的大题,找出框架,使用一个句子或是几句话叙述本书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主旨,这些主旨可以通过摘要,序言,目录等找到,也是正确理解一本书的基础。
3.列出重要的篇章
上大学的时候学习财务会计实物,老师总是喜欢在一个框架中不断将内容扩充,重要章节会重点标记出来,像是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财务报告,都是重中之重,掌握了这些内容,基本能拿到60%以上的分数。如果能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序,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读书是学习的另一种途径,其中具有许多的相似性。
4.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作者想问的问题或者想解决的问题是读书的目的,通过读书,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准确的GET到了呢?
5.找出重要单字
如果找出主旨句对你来说比较困难,不妨尝试先找出重点单字,去哪找?如果你了解一点儿统计学知识,就很容易通过它出现的频率和位置准确的捕捉到它们,通过这些词汇,更容易与作者达成共识。
6.圈出重点句子
圈出重点句子的目的是方便理解,如果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将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或是通过身边的例子证实它的准确性,那你就真正理解了。
7.在关联中构想论点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具体方法:
(1)表述中的声明。
(2)区分不同的论述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
8.找到作者的解答
一本书提出观点以前必定要提出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者的解答就是他的思考。
9.做出评论
读书是与读者思想碰撞的过程,你对作者的观点持什么样的态度?同意或是反对。不如像我一样,写一篇书评,评价作者的同时,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10.表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客观的表述。
11.尊重不同观点
也许作者会因为知识不足,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不完整等缺点导致观点的偏差,但我们依然应该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罗胖2017年演讲中提到过他今年的变化之一:不随便站在任何一个立场上,一旦这样做,相当于放弃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和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的机会。
读书是一种修行,是探寻方法和自我的旅途,《如何阅读一本书》会帮你找到你想要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