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汉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我们村临近马口镇。
据明《汉阳府志》载牶“汉建安二年(公元190年)九月,蜀先主刘备败于长坂坡,斜趋汉津,与关羽会船,得济沔于夏口。”
关公曾路经此地系马休息,所以叫做马口。马口,是我们村所在的乡镇,只有过年过节大人们才会带着我们小孩去镇街上转转。
我们村临近104国道,国道一边是一条很长的沟渠,另一边就是我们村。村子由十几个队组成,我就住在十队,所以我们习惯把小“村”一级的叫“湾子”。进入湾子,得穿过一条泥巴路,泥巴路周围是大片大片的田,有菜田、水田、棉花地、荷花塘。泥巴路中间要经过一条石头桥,那里是我们小孩子钓虾子的根据地。一条好长好长的水沟从桥下穿过,水有时清亮,有时浑黄。
在这里我曾差点弄掉了一只凉鞋,当时害怕得要命,担心奶奶又操着刺条满村追着我打。当时哥哥也在,我极度恐惧的地看着他,他倒像没事人一样,下到河里,一只手扶着边上长长的枝条,一只手在河里捞。他大半身子浸在水里,看得我胆战心惊,想他要是淹死了,我该怎么办啊。幸亏鞋子救回来了,我的小命也保住了。
走过石头桥百来米就到村口了,你可以直接右拐绕道台子下的湾子,也可以走过一个缓坡右拐到台上的人家。我们家就住在台子上,一般一个家族的房子都会聚集在一起。我们王氏四大家,连同曾祖父同族人也都住在下面,只有我家住台子上。
爷爷在家族排行老大,无论族内还是族外的人都叫他“大爹”。爷爷是1935年出生,经历过抗日战争、五三年自然灾害,吃大锅饭的岁月。他读书少,却一直不放弃自学医学和书法,平时靠做参斗(挖藕的工具)维持家用。爷爷待人热情,村里男女老少,总会找老人聊家常。几个人各端一条长板凳,喝着茶叶水,夹着香烟侃侃而谈。奶奶对其他来客还客气,倒是对三爹横眉瞪眼。三爹一来,奶奶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他们聊天,奶奶总支我去偷听一会,要是提借钱,赶紧叫她。我这三爹也算半个秀才(曾经教过书),可也有为人的一些毛病,吃酒抽烟打牌。奶奶脾气有些暴躁,要是家里什么东西被偷了,她要在台上叫骂三天三夜,搞得全村都沸沸扬扬。爷爷又是很爱面子的人,于是针尖对麦芒,必然是鱼死网破地争吵。
住在我们家旁边最近的,从路口靠后向南边依次是婷婷家、C货家、大姐家,大姐家旁边是一座牛棚。牛棚后面有一片树林,那是我们玩耍爬树的好地方,在树林旁还有一大块有坡度的草地,夏天摘一根细草,你可以趴在草地洞口钓蚂蚁。靠下面台子有五家,杰杰家、小红家,还有三家名字记不住了。湾子中间有个小卖部,店主叫小芳。小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我哥的同学。由于《小芳》这首歌太出名,于是一些坏心眼的男孩,就故意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特别是唱到“小芳”就故意拖音老长老长,为的就是让这哥俩难堪。大儿子康康稳重,小儿子威威每每都要跟人打一场。
小卖部的南边是王丹家,是我们曾祖父同族人。简单说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曾经与王丹的爷爷的爸爸是兄弟。所以王丹家族的人都住在一块,一共三家的样子。小卖部的北边住着大刚小刚的家族,刚才说的小红家也是他们一族的。台子最后一排是我三爹四爹家,穿过一条长长的堤,就又到了104国道的村囗了。这条两边长满绿草的长堤,我们管它叫“基台”,每到三月天,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就来这里放风筝。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全是田。
这个湾子不大,却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回忆。
(《金色的草垛》连载散文小说,感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