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父母上岗的时候,都不需要通过相关的资质考核,如果需要考核,怕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当不了父母。
诚然这句话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但细思下来,这里面其实蕴含这一种心态,也就是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第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观念,大多数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从父母角度上实在容易引起同感,现代的育儿确实不容易,不光是父母面临的社会环境变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养育的这个小人儿也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害怕儿女不够成材,害怕他们无法拥有幸福的家庭婚姻,害怕我们的教养方式受到社会的议论纷争,害怕我们的教养无法提供孩子足够的支持。
养育的前提,首先便是要摆脱这种负面思维的形态,做一个积极性,享受性的家长,就如同书中那样——“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一起分享童年, 一起接受教育和提升,一起共享亲子关系的欢乐,一起承担长大的责任。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内容在我看来,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尊重——认识孩子,认识自己
就如老生常谈的那样,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自由。给予尊重的重要前提,便是认识到真实的孩子,而不是父母潜意识中的孩子;还有一点,认识到父母和孩子的独立个体的身份,就像纪伯伦的诗中那样——“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在“爱的逻辑与谎言”这一章也说——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让孩子更成功“”等问题。
从根本上认识这一点,不仅让孩子好过一点,也让父母当得轻松一点,不需要想着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孩子做主。强调孩子的个体身份的时候,父母的个体身份和生活同样会得到认同,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尊重。
2.融合——原生家庭,社会环境,社会阅历和学习等多方面因素的教养投射
频繁谈到原生家庭,造成我们对于原生家庭有种敏感性的怀疑,父母不止怀疑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很糟糕,甚至会焦虑自己是否提供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怕,在“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这一章中,提供了五种特别的家长类型,我们或多或少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的影子,比如彼得潘式的安全感缺,直升机式的担忧,copy型父母的复制理想等,在这5类解析中,作者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破解药方。
我们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而不是畏惧甚至怀疑原生家庭。
在教养的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孩子的反馈来调整自身的教养行为。在“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中,指导我们分清楚一件事——父母究竟是因为孩子做错事而感到沮丧,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进而认识孩子的行为烦人呢?推而广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为所谓孩子的成功高兴,也是在弥补自己不成功的过去心理; 为孩子的过失或缺点烦恼,也是在烦恼自己的不完美”。
教养行为可以改变,但坚持基本的育儿原则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天生需要“稳定的心理基点”,父母的育儿原则的灌输,言传身教的“价值传递”,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心理基点。
如果我们在这场父母和孩子的融合中,以一场有效互动的方式和过程实现,那么很容易我们就会发现彼此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提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其实帮助我们打开人生一扇新的大门,之后遇见如何的孩子和自己,其实是个开放式的半命题。想要彼此都得到提升,其实需要强大的智慧和忍耐。
亲子关系,就是一场相互教育的过程,经过前两步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很容易看到彼此的提升。
身为父母,我们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如同书中那样——孩子指引我们投入到一场儿童的游戏中,而不仅仅是做一名观众;孩子找回我们消失已久的玩耍之心,有助于我们放松自己紧绷的心;孩子教会我们保持“勇敢探险,热情亲切,乐于体验”等 特质。
身为孩子,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一言一行皆是真实生活的展示,认识到成长的实质,便是做一个丰满且心智成熟的成人。
在父母的角色中,我们重遇童年的自己,解构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过去,抚平过往的余伤。
在孩子的角色中,他们体会成长的酸甜,感受生长的力量, 构建稳定的自尊,撑起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方,我们相处的目的不是博弈论个是非输赢,而是共同促进实现双方的进步。 这就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宗旨吧,我们是带着爱的目的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虽然结果最终指向分离。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我们也可以称呼其为“育儿心灵鸡汤”,这是一碗加了干货鸡肉的营养丰富的鸡汤煲,干完这一碗,让我们学会做更好的父母,去遇见更好的孩子和自己。
加油,和你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