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已经有10个年头了,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你是否每次都参与进去“剁手”?
2009年双11,当天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万。
2010年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9.36亿。
2011年双11,当天销售额达52亿元。
2012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191亿
2013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350亿元
2014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571亿元。
2015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912.17亿元。
2016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1207亿元。
2017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1682亿元。
2018年的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1960亿元。
看到此数据,递增速度如此惊人。然而,我想,如此之多的人在这天“剁手”,是买真正需要的,还是被这种广告文化氛围渲染自我产生一种错觉不在今天买就显得格格不入?还是觉得今天买“划算”而选择这天剁手?
看到一位宝妈在朋友圈发的一段话
“本来想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后来双十一凌晨0点才开始睇,
一直买到11.12凌晨0点!
还是没买够![抓狂]还想当妈之后会剁手不买!谁知道买得更多!”
我猜想,里面大部分应该是宝宝需要的,所以才会狂买,只是不知道是否宝宝都用得着。。
或许,由她的语言可得知,外界的诱惑太多,人的欲望变得无穷无尽。只要看到的,喜欢的就无法控制内外的那个小魔兽,把钱花完才比较安心。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话也成为需要的,所以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装饰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撑场面用的东西。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那也可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
生命中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从主观的立场看,才觉得没有了它生命很空虚、很无奈,觉得活的没有意义,这纯粹是个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如果只是讲“需要”,定义非常模糊,在衡量与“想要”间的差异时,应该分别从自我观点,以及总体客观的立场同时来考量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想要的东西非常多;需要的东西应该要,想要的东西不重要。
比如“樊登的vip听书”,我是从朋友圈中看到,买一年赠一年,仅限双11当天。我抱着转发的心态转发了一条,接着一朋友问我,那听书怎样?好不?我其实也没多了解,所以就只只说了几句,让他去看看。然后晚上时,他跟我说下单了,试听质量还不错。
我看到他下单了,再对比价格,其实是挺实惠的。心里想买。可是,理智让我冷静下来,小声音在心里咕嘟的说,买了确定会听吗?你买的那基本书看完了吗?你报的悄悄老师的课程有认真完成吗?
就被这话问到了,我付费了不少课程,可是有几项是认真对待过的?我真的是买自己需要的吗?这样一连串的反问,让自己更加清晰起来,即使我买了樊登的听书vip,听2年,然而,我可能也仅仅满足当时的贪便宜心态进行购买,毕竟我了解这个听书时间并不长,没有很大动力去完成,我不想它成为知识付费里面的失宠儿。
外界太多太多的诱惑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暂时的以为眼前都是美好的,都是需要的,此时,就需要多反复问自己,确定吗?真的吗?这样说不定才能找到对的,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