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购物天堂的存在,没准现在再多几分略带意味的政治色彩。像所有tvb剧集所展示的那样,各色琳琅的商店,铺天盖地的招牌,逼促的涌动着人群的购物商场,有givenchy,也有唐太宗活络油。
无论从哪个地铁站出来,景色都是极度相似的,屋邨楼宇火柴盒般规整的窗户,强迫症病人的porn。有些大楼是彩色的,虽然岁月侵蚀让色彩的饱和度减少了好几分,但是仍然看出当初它想传递的几分“活的气息”,想在鳞次栉比的城市挤迫感中喘口气的努力。
当手拎着几乎可以旋成一个圆的购物袋时,我差点就忽略了香港另一个很能抓住人心脏的点—香港文学。
以往别人都把沿海一代经济较发达的某几个区域叫文化沙漠,似乎相比起吟诗作对哼哼唧唧地搞文学,我们更喜欢打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看钢蹦跳舞。暂且不着急着去辩驳和摘帽子,当我们就是个文化沙漠吧,香港(或者说港台地区),真心是我们这片大戈壁里不可忽视的绿洲。
说到香港作家,大家可能毫不犹豫地想到金庸、梁羽生、倪匡、蔡澜、张小娴……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些香港文坛里其他不可小觑的诗人和作家的作品。从他们眼中、文字中去看香港。
“……
夜风轻轻,
小街万种风情。
在灯红酒绿中慢慢流淌,
又有谁敢断言:
历尽万劫后,
这里永远还是外来寻芳客的销魂乡。”
《散文诗四首》 其一《 穿越香江风景线 兰桂坊的夜晚》作者:夏马
香港散文诗学会会长
“灰濛濛的夜空没有星,高楼大厦的灯光,如挤眉弄眼般闪烁。放眼城市深处,有说不出的辛酸苦楚、猜不尽的诱惑、喧哗,有坊间无限的遐思……人生,真如地下铁列车一样,穿过一个个幽暗的隧道,又迎来月台车站一片片光明与热闹。”
《城市深处》外一首 其二 作者:华而实
原名李华荪,现为香港作家联会理事、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
谁都不会否认,香港是多样文化的大杂烩,中西合璧的楷模。这种独有的现象被称为“半唐番”,“唐”是中华的意思,唐人街嘛,“番”是粤语地区的人们对西方人的一种略带讥侃的口语称呼。“半唐番”很好理解,就是中西交融的意思。“半唐番城市诗”是香港文坛里较为有趣的一种可以说流派吧。语言的中英掺杂,似乎在今天的香港人交流中还是非常盛行。
“夜的街是不寂寞的,
Neon灯照耀着行人的脸,
Alhambra,Rido,
堂皇的百货世界,
从那儿,纵情跳他妖冶的狐步,
从那儿,换取舶来的货品。”
《香港线》香港是夜的世界 作者西涢,香港诗人
“虹似的:
PRINCE;DUKE;KNIGHT;
虹似地,
(长胖的BUSES底肉底之微逐哟)
1934,流线样的车,撒下
(HONGEY MOON NIGHT)
(ALL BUSES STOP HERE)
冰岛上的PENGUIN群。
STEAM的热,
炙干了沥青上脚走之汗啰
SEARCH LIGHT,SEARCH LIGHT
射穿云底浓层。
匿在黑角上的女人,汉子;
(当心;今晚月太亮了哟)”
《都会特写》 作者张弓,香港诗人。
“在这首诗中西方的王子、公爵与阴暗角落的本地女人、汉子并置,伴随着月色的流线型车与企鹅般挤在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及流汗的苦力的脚共存。30年代香港中与西就这样交融着,绝佳地体现了香港的中西混杂的面貌。”
——南京廖华《西西、也斯概述》
“……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有努力朝向远方,紧紧追随着世界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期,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什么后现代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香港的夜里风光,可谓最为耐人寻味。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闪烁,演成无尽的层次感。我总爱半眯着眼睛看山上山下的灯光,就如一幅迷锦乱绣。正因看不真切,那才迷人。过客也不必深究,这场灯火景致,永留心中,那就足够记住香港了。”
《香港故事》,选自台湾《联合文学》1992年8月号
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散文作家
香港的文学作品,总是带着一股子浓厚的地域特色,细软的粤语,久远的英伦雨雾,再带点东南亚摩罗差的异域情调。海水地区,风都是咸的,也难免香港的字里行间都沾了点海水的味道。遥远地区的人们大多通过tvb里的你侬我侬icac窥探香港,近处的广东沿海人们,即使过香港就像出门买棵菜一样方便,可能也很少关注香港文学的别样韵味。香港人或许带点矫揉的小资腔调,或疏离或亲切的有关归属感的矛盾思绪,带着亚热带海洋气息的文艺风情,激昂愤怒的喉间嘶鸣,都集拢在繁华街头的楼上铺中(香港书店大多是楼上铺形式),在午后的阅读沙龙里,在深宵的方块字与鸡肠子夹杂的书页中。
下次来香港,带一本诗集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