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兩字都帶病字頭,其實病字頭的本義是床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很形象,是豎起的床的樣子,指人生病臥床。醫生看病叫做臨床,也是由此而來。
絕對沒有想到一個字能有這麼多種含義。《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里,從一開始的:君有疾在腠理…,到君有病在肌膚,再到君有病在腸胃…就是一個由疾變成病的過程,逐步加深。
比如有時候咳嗽衹是症狀,不是病。
“疾”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矢,指人中箭。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本義指急性病。
“病”是形聲字,含義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也就是說,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說文》段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七情內傷,精血耗損,即便沒有外患,也會生出內亂,這就是病了,調理起來費時費力,還經常被患者不良的飲食、性愛、思維、情緒、習慣干擾。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感歎道:“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沒想到徐老師還用英文解讀了:
現代的“疾”、“病”趨於同義,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可以通稱為illness或disease。但把“疾”翻譯成suffering,把“病”翻譯成sickness,似乎更合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