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加速读书报告中,我曾用一张图来回答过格局的重要性。很多小伙伴跟我说,这个比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张图是这样的:
两盆凤仙花同时种下,种在大盆中的能长的更大,大盆和小盆的凤仙花呈最后呈现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花盆就好比是人的格局,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格局。
1
从凤仙花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定下人生目标的心路历程。
在认识萌姐之前,我的目标一直是如何加薪升职,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助理,我没有思考过我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没有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手把手教会了我制定人生的目标,我用七个人物法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未来要做一名优秀的英文讲师。那么我现在的一切行动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比如我早起,每天学英语,每天给孩子讲英文绘本,每天练习写作为将来演讲做准备等等。以前,我只想着今天应该做完哪些事情,有时甚至走一步看一步。而现在,我会思考一周应该达成什么目标,一年后要达到什么水平。
前后变化如此之大,是因为我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升级,进而我的格局也有了提高。
2
请试想,
一个从未想过自己当总统的人,是否能当上总统;
一个从未想过自己当运动员的人,是否能当上奥运冠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乞丐,整天乞讨,对着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但是却嫉妒比自己乞讨的多的乞丐,这人估计就只能一直做个乞丐了。
看着这个故事,想想我以前的自己,可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以前,经常纠结跟自己同时进来的人,老板给了更高的薪水,心里很不平衡,干活也是完成只分配给我的部分,生怕多做一点自己吃亏,所以做了五年仍旧默默无闻。
又或者看到有些同事每天都很晚来上班(我们公司暂无打卡制度,主要凭自觉),然后觉得自己比他们早到一点都沾沾自喜。殊不知有多少人,4点天不亮就爬起来,学习了几个小时,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冲刺。
因为以前的我,眼界很狭隘,只顾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每天在精于算计中无法自拔;
现在的我,不能说已经拥有大格局,但是身边的人和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
现在的我,早起以后,思考今天的目标是哪三个,哪些书和课程自己还没有看,日更文的主题是什么,大纲怎么样,案例有哪些相关等等。因为我有了长期目标,如果要达到这些长期目标,就必须从每天做起。
张萌在《加速》里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它的锅”。
你的格局就是你的锅,你的成就就是你的烙饼。
3
那么,格局如此重要,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格局呢?
我也不懂大道理,就从自身浅显谈谈,我是如何改变的:
第一,远离格局小的人,看看身边哪些人格局比较大。
我之前跟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经常一起玩,而我们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公司的一些八卦,或者是生活的琐事,又或者是出去唱歌玩游戏,从来没有交流过人生目标和方向之类的话题,所以进公司几年,我感觉自己过的也挺好的,有一帮朋友围绕。
直到我认识了一位践行萌姐效率手册的同事,她无意中推荐了人生效率手册的书给我。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第一次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一只煮了五年温水的青蛙,如果再下去,我的人生不知道会走向哪里。因为之前我做着一份可以随时被取代的工作,岗位技能学会后重复用了五年,毫无长进。因为人生效率手册,我开始了早起,认识了萌姐,加入了加速读书会,开始了日更,认识了无数优秀的同伴。
第二,说到优秀的同伴,环境也是影响一个人格局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为读书会,继而我认识了好多人,现在我的朋友圈满是正能量,有早起打卡的,有日更推送的,有导图画的特别赞的,还有分享英语学习方法的等等。看到他们,我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会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白杨师姐的百人百天写作日更群里,看到其他小伙伴的文章上传,会激励自己也要早点完成任务;看到别的小伙伴写的非常好的点,会给自己启发自己该怎么写;
又比如,看到其他人建立了学习社群,自己也跟着建一个英语故事学习社群,在边学边教中成长。
第三,多读书,读书多思考,多向会看书的人学习。
多看书这点基本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要。但是我想强调最后一句,多向会看书的人学习。
以前自己也看了30年书,为什么自己的格局还是没有显著提升呢?原因就在于,我之前的看书方法用错了。我以看完为目标,不深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哪些观点自己不认同,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特别适合实践,一定要去做等等。这些问题,不是我自己一开始就想到的,而是经过高人指点,我才开始去思考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看的更远。
4
花盆的大小能决定凤仙花的大小,而人的格局能决定他们未来事业的大小。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格局却是限制我们的重要因素。
在扩大格局的这条路上,我会坚定的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