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笔记整理:
产品思维使人做出高质量决策
用户,协调,商业,迭代,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本关键词。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如何高效的解决问题,养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方式,需要长期学习跟累积。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价值观,就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好的产品经理是无我的,能同理“用户”,设身处地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
·用户是人的某一类需求,是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区分用户的维度是千变万化的。
·“能多长时间变成用户”其实是看谁能更好地掌握用户模型。
·好的产品经理既要有同理心,懂心理学,掌握用户模型,也要会设计交易,懂经济学,明白如何在交易中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是能综合所有要素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判断,所有的方法以及理论认知的升级都是帮助提升产品决策的准确度。实践之前所有的判断都是假设,需要在实践中验证。
用产品思维,以最小成本创造最大价值
·懂用户,洞察用户的核心需求,从公司和用户的整体诉求的角度思考问题。
·MVP,Mnimum Valid Product,通过6个步骤快速地确立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确认目标-用户流还原-产品功能梳理-确认当前版本功能-开始设计原型-准备开发。
产品思维的关键词及核心因素
·用户的认知:一是微观的。这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二是宏观的,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
·迭代是执行的概括,是认知用户和判断如何创造价值后的步骤。在产品执行中,核心是要有迭代思维与相较更基础的科学思维。
·用户体验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做出分层,区分可用性,易用性,及用户的稳定性诉求。
·没有人能做出永远正确的决策,需要具备对产品和用户的敬畏心,依赖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数据调研来做出更好的判断,持续优化产品。
·互联网如何影响产品思维:
>>第一,产品触达成本骤降——互联网产品会将大量的纯线上互联网产品的触达成本降至最低,甚至归零。让真正了解用户的产品、体现用户价值的产品能够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第二,认知用户质的飞跃——行为数据的获取。
>>第三,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了解不同用户需求并做进一步抽象,个性化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第四,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互联网产品的载体变成了网页(电脑和手机)、App(应用程序)以及小程序,触达成本降低,让快速迭代成为可能。
认知用户
·产品经理和创业者的存在价值是洞察商业规律、市场机会背后的用户诉求和用户心理,对用户要有足够深的认知。这认知是动态的、深入的、差异的。
·认知用户的基础是用户画像,之后通过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对用户决策判断进行约束,最终才能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
·用户画像真实感的价值:用户画像,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等。
·用户画像在随着产品复杂度提升或出现新的需求和场景,需要继续优化和丰富。
·从单一用户群体到用户群体矩阵多视角认知:当有更丰富的功能和服务时,需要做人群划分,因用户认知和需求的不同,需要从每个维度都拆分出不同的群体,形成特征与用户画像的多维矩阵体系。
·如何认知用户的生命周期:要判断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潜在用户”和“真实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用户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进行观察和拆解。
•潜在用户:未注册的用户人群;
•新用户:注册但没有7个好友的用户人群;
•老用户:有了7个好友的用户人群,半个月内有登录行为;
•流失用户:连续半个月没有登录过的用户人群。
对于潜在用户,鼓励老用户将产品推荐给新用户。
对于新用户,让他们快速获得7个好友,比如,绑定其他社交工具(如微信、QQ、WhatsApp),或者获取通讯录的好友信息,或者推荐一些类似的新用户。
对于老用户,要确保他们会持续使用产品,提供更多有意思的内容和玩法,让用户养成习惯。
对于流失用户,想办法让他们回归,挖掘用户流失的原因,定向解决问题。
“用户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通过创造价值,让用户认可并转化,远比用许多粗暴的运营手段让用户转化有价值。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对用户心理状态变化的把握,场景判断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捕捉用户随时会变化的需求。
·分析用户的心理账户即时间账户,通过用户调研或者数据分析的结论,结合对用户的认知,判断什么时机的产品触达更合适。
怎样探索用户心智
·用户心智是用户需求的根源,对用户的认知度决定了产品经理对用户的认知判断。
·用户心智是社会问题,要认识用户的心智,一定绕不开“同理心”这样人类才有的能力。
·社会心智:在社会学中,影响一个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
一是物质或经济资源,即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者资产。
二是社会资源,即一个人的社交网络,以及在社交中的影响力。
三是文化资源,即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和文化程度,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就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认知所有事物的价值判断方法。
·社会心智的特点:一,是相对固定的。二,是很难用外力改变的。三,很受社交圈影响。
·社会心智的应用:
第一,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判断用户特征。
第二,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判断用户成本。
第三,通过影响用户的社会心智来建立产品认知。互联网产品服务有许多触点,试图在每个触点,让用户感知完整的心智感受。
·在某个足够垂直的领域,一旦用户有“A产品=安全”或者“B产品=送餐快”的心智认知,那攻破用户心智便是产品运营目标,对竞争对手而言就变成了重重难关。
·认知心理学对用户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的核心主线就是论述人类大脑系统1和系统2思维方式的不同。
•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
•系统2则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
•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系统2再出面解决。
·对用户天然存在认知偏误,无须判断是非价值观,要深入理解用户的认知偏误。
·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误:
>>损失厌恶—当人面对同样量级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觉得损失更加难以忍受。
>>框架效应—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
>>锚定效应
价格方面:作为一个重要的锚定物,用户在卖家的这种锚定路径影响下,购买产品。
管理用户的预期方面:用户会把最开始得到的信息作为固定的锚点,你后面的任何行为,都会基于这个锚点被用户评价。
>>注意力偏误—重要信息突出显示,更重要的信息阻断式显示,小字作为辅助。
>>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人的思考方式里有根深蒂固的叛逆性,尤其在缺乏自我批判的习惯时,会对外部反对自己想法的声音持有敌意,用户也是如此。
>>概率思维与0/1思维—做功能的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
>>知识的诅咒—学会从用户的认知视角看问题,需要跟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想法来保障产品决策的可行性。
>>峰终定律—映射到产品和用户,不管整体流程如何,用户使用产品后对产品评价优劣,往往源自他在最高峰期间以及在结束时的体验如何。
>>宜家效应—让人高估自己劳动带来的价值。对于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权益或者虚拟物品,在做削弱它们或者导致它们贬值的事情时,要特别谨慎。
>>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延迟效应(lag effect),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
关于用户心智的建议“认知偏误列表”https://www.jianshu.com/p/57c30f211734
>>如何对用户心智做更好的认知和判断:
•获取足够完善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
•要对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误有些了解。
•要有极强的同理心。除了整合客观信息,还要对用户表达的内容做分析拆解,对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决策逻辑做共情猜测
•要用科学论证的精神反复检验。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用户需求7原则】
一,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问题不分大小不分场景,只要是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需求。可以运用“痛点”“痒点”或者马斯洛模型等作为参考,可以协助定义问题的大小,即严重程度。
二,需求不是无边界的——无限制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价值会变小,我们可以称这个边界点为“用户体验边界”。
三,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用户表达的表面诉求,需要清晰认知这些诉求背后的需求,知道“更快的马”背后是“更快的交通工具”。
四,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识别用户画像和用户心智
•要考虑清楚需求的主体;
•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需求,要找出目标用户。
五,需求有其时空约束——关注用户的场景和心流,也要关注用户的认知偏误。
六,用户是需求的集合——如何看待用户和需求,决定我们如何认知竞争对手,也决定我们如何占据用户心智,抓住了用户更多的时间,也就覆盖了用户更多或更重要的需求。
七,需求存在不同层次——在认知用户需求时,意料之外是只看到了用户的表面需求,情理之中是看到了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
创造价值
是否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衡量用户价值、产品价值和产品体验的标准。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用户价值是我们要为用户铺一条通往想去的城堡的路;而产品价值是我们铺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别的路好;用户体验则是在行驶过程中,道路是否颠簸以及路边的风景如何。
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产品价值就要考虑目标用户不同的价值诉求。
在市场环境中看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在平台视角看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的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的影响
·判断用户价值时,要判断的是考虑所有约束条件下的用户需求究竟是什么样的,再考虑用户价值是什么样的。用户价值的重要度次序,也决定了我们做需求排序的次序。
·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是一体两面,一个关注问题,一个关注解决问题。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产品的核心价值要点:
>>符合用户价值
>>对应的旧体验较差,有空间
>>覆盖用户较多,市场较大
>>简单明了
>>自己有经验或资源优势
·产品价值公式揭示了许多产品决策者通常会犯的两个主要错误:•忽视旧体验;•忽视迁移成本。
·在短期效果与长期价值之间做权衡:法治上,要确立长期用户价值的关注指标,不能单纯追求GMV(成交总额)、订单量这样的指标,还要看用户满意度、留存率这样的指标,这是基础;人治上,要知道产品的核心价值,不破坏核心价值。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用户体验存在四个维度
>>可用性:让用户达成预期目的,通常也是核心用户价值的体验。
>>易用性:就是“用户成本”,解决问题是可用性,而低成本地解决就是易用性。
>>稳定性:面对稳定性,要解决两点:降低异常发生的概率,降低异常发生后的解决成本。
>>超预期: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
·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要求三点:
真实触点—需要用户有真实的触点,不管线上还是线下。
触点间关联—需要触点之间有明确关联,最好是状态机。
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需要了解每个触点用户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
·考虑的体验层次,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可用性-可用性的稳定性-易用性-易用性的稳定性
·在用户体验上,总结4个原则:
•始终优先满足可用性
•基于体验差酌情提升易用性
•降低严重异常的概率以及发生异常后的用户成本
•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
·没有任何协作的边界是无比清晰,不容置疑的;在模糊边界里的分工,需要不同角色提供各自专业领域的输入。
产品落地
·从创意到实现,除了足够的认知,还包括供给侧能力和迭代思维两个核心逻辑。结合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科学思维”,这是需要产品人熟悉和掌握的三项核心思维。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供给侧就是如何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团队及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品牌产品。
•多方撮合的平台型产品,供给侧不仅包括平台本身所需的团队和资源,还包括撮合的非狭义用户之外的用户。
·供给侧画像是认知供给侧的起点,知道了用户价值,需要什么条件,要做什么才能实现它?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一,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找到最重要的体验差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
二,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
三,观察结果,识别正误。有科学的分析和对用户的正确感知。
四,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
•塑造无压力的试错环境。
•由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
·用数据观察结果,做分析识别正误,在迭代过程中,需要两种观察结果: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
·分析正误的基础:数据思维
【数据分析十条】
•分析师的核心能力是思辨
•对讲真话负责,保持中立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观点简明
•数据先于观点,而非观点先于数据
•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也不要惧怕复杂度
•分析什么问题,往往比用什么方法更重要
•好的分析师给别人输入,不只是帮别人输入
•分析没有什么价值,除非洞见改变了什么东西
•如果可能应该基于问题收集数据,而非只是基于数据来问问题
•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分析出答案,以开放的心态采纳其他的观点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面的认知偏误:
•样本选择偏误:抽样的方法并不严格随机
•选择性偏误:因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而导致得到的结论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误:只看到了筛选的结果而无视筛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基本归因错误: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个人因素,低估场景和环境影响的双重倾向。
•回归谬误:没有考虑随机起落的正常波动现象,造成不准确的因果推论。
•社会期望偏误:做用户调研时相较于真实的答案,被调查者更有可能选择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
•受试者期望效应:用户会有自己的目的性和预期,所以不选择更真实的答案。
·借鉴科学思维,建立深度认知和决策:好的用户专家和产品专家,要能够洞察用户和产品,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背后的用户价值和他们的行为模式,看到如何搭建产品模型,怎样创造价值等。
·做用户和产品的认知与决策,是要自我迭代和成长的。
·作为产品经理和产品决策者,可以借鉴社会科学领域有效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要关注市场和用户的客观规律。
>>明察约束条件:用户画像,用户场景,用户心智,异常体验,供给逻辑,认知偏误等。
>>抽象有效方法论:相对成体系的方法论模型,不断迭代进化,逐渐离真相更近。
>>具备批判思维和可证伪精神:方法论最重要的基础是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迭代思维的基础。
无论当前遇到多少困难,都要珍惜现在的团队>把握手中的每个机会>认识更多的牛人>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任尔东南西南北风,你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