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很多电视台都扎堆推出以父子活动为特色的亲子节目,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爸爸参与家庭教育的话题也持续火热中。
不知道这是否能算是“中国特色”,我认为,这种节目说到底还是击中了观众们潜意识的对“父爱”需求以及认同,面对这一现象,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高收视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
“中国爸爸为什么缺少参与家庭教育?”
“爸爸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父亲角色的缺失又会带来什么问题?”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微电影《一直都想说》,虽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但它却是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在我们身边都不难发现,有无数缺失父亲的家庭和以及许许多多的“小斌”。微电影中,主角小斌的爸爸长期在外工作,对小斌的关注很少,别说和小斌亲密的交流了,他几乎是一位隐形的爸爸,而平时照顾家庭和教育小斌的重任就落在了妈妈身上,爸爸在小斌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也逐渐被弱化,甚至隐形消失,因此小斌的性格也出某种缺失,并且反映在一些生活小事件中。
事实上,这部微电影中所反映的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还是许多家庭问题的缩影。孩子翅膀没有长硬呢,爸爸却已经隐形不见了,玩笑说道:“我没有隐形的翅膀,但我有个隐形的爸爸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家庭中,爸爸角色的缺失是如何影响小斌的,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观点一:父亲角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小斌的被同学欺负时默不做声,在看到那个为自己仗义出头的小女孩遇到麻烦时,本能的转身逃跑,尽管他还是乳臭未干的小男孩一枚,但处处表现出了逃避、回避的消极防御,这也是明显的早期教育不足,导致孩子软弱和男性气概的缺乏。而很多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这时孩子会缺乏对抗外界攻击的力量,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如果男孩子缺乏一个用来学习男性力量的模仿对象,孩子可能会无法习得“敢担当”态度。连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与爸爸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
观点二:父亲角色影响孩子情绪情感发展
小斌极其不善于表达情绪情感,心理活动比较内隐,情绪消沉并且少言寡语,他参加比赛时会有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最主要原因是担忧自己比赛不能得第一名导致父母吵架。孩子已经无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关系负责,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爱啊。
更有研究表明父亲缺失的孩子容易有明显的恐惧感、自卑感,他们为父母分离感到自责,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
很多人一直以为最影响孩子情绪的人物是母亲,事实上,父亲也对孩子的情绪机制也有很大的影响,想想现在中国社会的现象,很多男孩子变得很“娘炮”,比女孩子还阴晴不定,情绪化严重,也在某个层面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
观点三:父亲角色影响孩子个性特质发展
电影中的小斌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过于沉闷,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活泼开朗的个性特征以及饱满的生命力,这样的孩子看着很懂事,但是孩子的过分谨慎、敏感也让人很心疼,因为内在有很多恐惧,反而不能专注于当下行为,能难形成稳定的个性特质。当孩子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去学习、去生活、去探索时,这个孩子将会具有优良的个性特质,他不会左顾右盼,不会畏首畏尾,能够专心做好该做的事,他的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性。而当孩子的个性特质出现问题时,不仅缺乏生命力,还会缺乏专注的品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力,这时一切教育都将失去意义。
小斌的问题是诸多因素累积的结果,但与父亲角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提倡父亲与孩子亲密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心理学家Edward F•zigler研究表明,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可见,孩子常与父亲接触,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所有的时间中,最重要的是当下;爸爸陪伴成长孩子的时间就在当下,影响孩子心理成长的时间也在当下,最好的教育仅仅是你出现在他身边,给他关怀,想对天下的父亲说一句,在孩子没有“隐形的翅膀”时,别再做隐形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