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宅的启示

孔孟故里人都知道孔子降生在尼山,但是很少知道孔子三岁之前的故宅在哪里。

这要从孔子父亲叔梁纥(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说起。叔梁纥为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因赫赫战功分封在鲁国昌平陬邑,担任陬邑大夫。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为“鲁国三虎将”之首。如果从中华传统尚武文化角度来解读,叔梁纥堪称齐鲁名将,是圣地的骄傲。他分封在古昌平乡,担任陬邑大夫的官邸,就是孔子出生时真正的圣地,也是孔子童年生活的地方。自从三岁父亲去世,孔子才随母亲离开陬邑故宅来到阙里居住。父亲的封地,尼山脚下的童年多么令他魂牵梦绕。温馨的家园,邻里的爱戴,尼山的滋养,同样是颜母心中永久的记忆。

孔子是中国文化象征,叔梁纥是齐鲁名将,孔子出生地童年故宅是海内外华人乃至全世界热爱儒家文化人士向往的地方。作为非物质遗产的孔子出生传说,麒麟送子,二龙护宅,五老降庭,钧天降圣,等美好神奇的故事,耳熟能详,脍炙人口,吸引了无数代中国人,将来这些重大的文化资源必然引得全世界关注与礼敬。这是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综合价值肯定会超出同为孔子出生传说遗迹的尼山夫子洞。

有人会问,故宅原址所在确切吗?从历代历史资料考证,孔子父亲分封地范围不会有疑问。那么具体的故宅在哪里,还有没有遗迹可考?这个问题当地文化学者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按照国际惯例,确认古迹是可以依据当地知情老人指认或者口述录音为依据的。而且孔子故宅原址不仅有文字记载概况,有名人题字树碑线索,有当地老人亲自指认,更保留有一口古井作为确认地标。这些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确认的要求。随着社会对文化的重视,很多古代故事演绎的文化遗迹都可以得到保护与重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纪念。何况是孔子出生及童年故宅,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物遗迹范畴,而是综合性历史文化遗产,它的确认与保护不应仅仅依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而要放眼更大更广阔的文化层面。

假如从传统文化研学事业考虑,从文旅事业考录,完全可以审慎考察,科学保护,缜密策划,合理开发,形成新的文化亮点。对于正在兴建的尼山圣境文化工程最有利,谁不想挨着孔子故宅住一住,即便只是保留一处绿地,简单立一个石碑,或者在一块大石上书写孔子童年故宅原址几个字,那就是无价的宝地。将来儒学全球弘扬开来,这就是全世界尊孔人士必到的圣地,可以列为孔子若干圣迹之一。

假如相关部门有宽阔的视野,请专家考证复原一处春秋时代鲁国大夫的官宅,惟妙惟肖雕塑好先师父母塑像,再用蜡像形式展示复原春秋时代大夫之家生活场景……在旁边设计电子演播厅,用声光电效果展示麒麟送子,钧天降圣,二龙护宅,五老降庭的美好神奇影像,相信所有来尼山参观拜谒的人必前往参观。成为继尼山文庙的第二大古迹景点,其经济价值至少超过十亿。

这样孔子出生的神话传说与美好民间信仰情感就有了表现的平台。因为孔子一生都是信史,不亦文学性演绎性拓展,而孔子诞生的神话传说却可以运用高科技影视技术宏大演绎,其文化意义之重大,内涵之丰富,外延之广阔,几乎无可比拟。以此可以延伸到春秋时代的中原历史,延伸到孔子远祖,延伸到微子,延伸的商周换代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延伸到孔子六艺体验,传统教育文化,家风家教……其外延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遗迹致于是不是技术性可考,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情,文物鉴定的意义不能代替文化传说的意义。从文物考古角度来说,夫子洞是可考的吗?尼山文庙也是后人兴建的……先师童年故宅不仅有留传的线索,也符合史料推论,现在严谨兴建地上建筑,若干年后就是古迹,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具体位置只要有文献线索,有当地文化老人亲自指认,就足够有说服力了。

这个的项目的迫切之处是尼山圣境工程正在规划中,拆迁后的鲁原村,有关机构能否在遗迹古井旁设计保留一处空地,仅仅是保留下来,简单立起一块石碑或者利用景观石刻下“孔子出生故宅原址”六个字,为随后的进一步构思留有余地。这个功绩就足以铭刻在孔子文化史中,铭记在齐鲁大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史中。期望各界人士真正重视起来。

可以请有思路的专家好好策划,先预留出来一小块地,绿地就可以,然后请孔子研究专家论证策划,高起点大手笔运作,一个产业价值潜力巨大的文化项目,社会文教意义重大的儒学亮点呼之欲出。

保护孔子遗迹,发展文旅事业,弘扬儒家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
    珝兮阅读 893评论 0 4
  • 尼山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尼山圣景的运营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成立,让世人再次关注东方圣...
    孔孟之乡阅读 492评论 0 1
  •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冬晖阅读 697评论 0 2
  •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讲解钱穆先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孔子传》。 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孔子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生的陪伴者阅读 996评论 0 0
  •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讲解钱穆先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孔子传》。 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孔...
    那个四月阅读 77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