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学过分子的一些性质,知道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等。还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不仅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重新组成物质。接着又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我们还知道原子是质量很小的微粒,为了计算和使用的方便引入了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谁想对于谁的?为什么要以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 因为碳比较稳定,而且各个数值都是常数。
接着,在此基础上,相对分子质量怎么求?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示出原子内部的结构,我们今天来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首先画图,让学生来里面填充相应的内容。分别画出氢原子、氧原子、钠原子原子结构示意图。
之后带量同学们总结出规律。圆圈内的表示的是原子序数,也就是质子数。圆圈外的表示的是电子数,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按照特定的轨道进行的,所以,为了表示的更加的符合真实的情况,核外的电子的表示是分层的。但是不同的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的个数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规律。
1。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八个。规律是:
3。最外层最多排八个
4。对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分析,得出阴阳离子的概念。最外层的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原子核的吸引力,但是最外层因为最外层电子数的不一样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的电子个数小于4的时候,容易失去,失去之后的原子应该显示什么样的电性?
这就是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最后,对于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处理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上有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题。
每次上课都是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的概念,等到让学生练习的时候,才会发现真的是漏洞百出。感觉上回答还都对,等到自己要写的时候,又说不会。
上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是直不起腰,做不直总是一直趴到哪里,手里不停的有小动作,说一遍又一遍,但是就是听不心理,人在曹营心在汉。
上课的气氛迷迷瞪瞪的,无精打采的,是因为学的内容不回,还是因为即使会但是就是不愿意回答,是因为本身提问的方式就有问题呢?提问的是大多数学生动一动脑子就应该会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基本原则。上课睡觉是怎么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一下课生龙活虎的学生上课往往一睡就是一节课,越是上课睡觉的学生,下课玩的越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和玩耍都是要花时间的,只不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配罢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