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了魏蜀吴?都投一国不行吗

三兄弟分投魏蜀吴答案有两种:

传奇小说歪歪流,纵观大局,分而仕之,为家族兴盛各仕其主;

现实流,时势造英雄。生在战乱年代,为了避祸分处异地,兵荒马乱,各奔其主,终有建树,传的佳话,流芳百世。

诸葛家之”龙“

首先要说这龙虎狗三兄弟的关系,三人均是琅琊望族诸葛氏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诸葛诞为从弟,并非亲弟。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死的早,所以诸葛亮与其弟弟诸葛均跟随他们的叔父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关系非常好,所以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隐居于南阳,躬耕陇亩。直到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好友徐庶举荐于寄居于新野之地的刘备,从而得到重用,最终立下不世功勋,传出神名,三国群星闪耀,诸葛亮当之无愧璀璨之一。所以被称之为”诸葛家之龙“。

诸葛亮之后人,子辈有二,诸葛乔,本身为诸葛瑾次子,因为诸葛亮生子比较晚,所以领为养子,如刘备当时养刘封;嫡长子诸葛瞻,诸葛亮死时才虚岁八岁,袭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也算为国尽忠,诸葛亮死三十年后战死于绵竹之战。

孙辈有三,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因诸葛恪被族诛之后为了诸葛瑾这一脉的传承,恢复诸葛瑾后人的身份,不再列为诸葛亮之后。诸葛尚,诸葛瞻之长子,随诸葛瞻战死。诸葛京,诸葛瞻次子,诸葛亮这一脉最终传承,西晋时代官至江州刺史,也算煊赫。

诸葛家之”虎“

诸葛瑾年轻时喜欢游历,又知识渊博,颇得人望。建安五年,避乱江东,与诸葛亮出山时间差不多,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被孙权的姐夫曲阿弘咨举荐给孙权,与鲁肃等江东世家俊杰齐名,并重。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通好刘备之时,曾与诸葛亮公事公办,并未谈私事。但是我以为他们私下还是一直有联系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领养诸葛瑾次子为义子。只是他们都知轻重,公私分明而已。诸葛瑾在江东虽然没有诸葛亮的丞相那么煊赫,但也官居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也是位高权重。

诸葛瑾的后人跟诸葛亮后人相似,算上诸葛乔一脉本身有三子四孙,只因为诸葛恪欲学其叔父诸葛亮独断专权而被当时皇帝孙亮所害,并且其兄弟,后人都被赐死。此时只剩蜀中的诸葛攀与诸葛显父子,所以他们改回诸葛瑾后人身份,最终随着诸葛京一起定居河东,也算善终。

诸葛家之”狗“

”狗“在当时本身是稀罕物,所以也没有贬低的说法,”鹰犬“之流也是能征善战之辈,所以代表的是诸葛诞在曹魏阵营中的战事成就,当然也不及”龙“”虎“的地位。

诸葛诞出生于琅琊诸葛氏,也算诸葛丰的后人,但其具体父辈不详,只知是诸葛亮同族,甚至是不是一辈人都不清楚。其出仕比较晚,魏明帝曹睿不喜欢他和夏侯玄等人的浮夸,不得重用,直至曹芳即位之后,被把持朝政的曹爽重用,司马懿掌权之后任命为镇东将军,后来讨伐寿春起兵的毌丘俭与文钦,最后升至征东大将军。最后因不满司马氏夺权而发动叛变,终至身死族灭。

诸葛诞虽被诛灭三族,但是其后人依然有存,首先其子诸葛靓,之前作为人质身在东吴,所以诸葛诞死后,他就出仕与吴,直至晋国一统,他的后人以此在晋国为官。

另外不得不提,诸葛诞随便诛灭三族,但其有个女儿嫁的好,并未被波及,就是嫁给司马懿三子司马伷的诸葛氏,并诞下数位子嗣皆被封王,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还是诸葛诞的嫡亲增外孙,所以诸葛靓的后人在东晋也是混的相当好。


诸葛家”龙虎狗“缘何分仕三国

纠其根本,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诸葛亮在南阳,自然要出仕于荆州,被举荐给刘备,又有三顾茅庐,不得不从;诸葛瑾避祸与江东,被孙权所重,也是得偿所愿;诸葛诞在家乡有美名,战乱之时又没有外出避祸,再加上有其亲族父老,而且当时魏国其势正胜,出仕于魏国也是理所当然。这才有其后”诸葛龙虎狗分仕三国“的说法,他们各自留下深厚遗泽,后人也是得起荫蔽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Flask](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W...
    极客学院Wiki阅读 12,101评论 0 3
  • 不知不觉易趣客已经在路上走了快一年了,感觉也该让更多朋友认识知道易趣客,所以就谢了这篇简介,已做创业记事。 易趣客...
    Physher阅读 8,704评论 1 2
  • 双胎妊娠有家族遗传倾向,随母系遗传。有研究表明,如果孕妇本人是双胎之一,她生双胎的机率为1/58;若孕妇的父亲或母...
    邺水芙蓉hibiscus阅读 9,057评论 0 2
  • 晴天,拥抱阳光,拥抱你。雨天,想念雨滴,想念你。 我可以喜欢你吗可以啊 我还可以喜欢你吗可以,可是你要知道我们不可...
    露薇霜凝阅读 4,983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