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家喻户晓,已然是智慧的化身。不仅如此,整个诸葛家族在当时人才济济,除了蜀国诸葛亮,在另外两国也很有几位人物。
在魏国,诸葛亮之弟诸葛诞信义厚重,能让人效死力,替曹魏镇守东南边境,官至征东将军。
在吴国,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宽弘忠诚,很受孙权宠幸。其子诸葛恪,也就是诸葛亮侄子,聪明伶俐,才思敏捷。
某天,吴主孙权大宴宾客,诸葛瑾带着诸葛恪一起赴宴。席间,孙权见诸葛瑾脸长似驴,有意戏耍一番,便命人牵了头驴进来,在驴脸上书“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字,在场宾客哄堂大笑,诸葛瑾此时面如猪肝。诸葛恪此时不慌不忙,取出笔墨,在驴脸上接着写下了“之驴”二字。在场的人便都夸赞诸葛恪能随机应变。
孙权也很赞赏,诸葛恪于是少年成名,一路升迁。公元252年,孙权临死前,又特意召诸葛恪至建业,将身后之事托付。诸葛恪由此便成为吴国头号重臣。
同年十二月,魏国权臣司马师趁吴主孙权病逝,率七万大军伐吴。诸葛恪举重若轻,率将军丁奉、吕据等迎敌,在东兴县用奇袭计将魏军击败,史称“东兴大捷”。
此战之后,诸葛恪便生骄纵之心,一心想要灭掉魏国。
公元253年,诸葛恪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悍然起兵,率二十万军队攻魏。一路上,诸葛恪春风得意,耀武扬威,很快就打到了合肥新城。
然而在这座小城下,诸葛恪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败。给他迎头痛击的,就是当时的新城守将张特。
这个张特,在魏国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小人物,小到什么程度?陈寿的《三国志》都没有他的传记,他的事迹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
张特本人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华,他曾在诸葛诞手下做事,诸葛诞对他的评价就两个字:无能。后来,毋丘俭顶替了诸葛诞的职位,特意把他调到边远地区新城当太守。
诸葛恪率军包围新城时,城内仅有三千守军。张特据城死守,吴军竟然三个月都攻不下来。但双方毕竟力量悬殊,守军伤亡很大,城墙也已残破不堪。再这样下去,城破指日可待。
张特于是使出了诈降之计。他对吴国使者说,“我已经服了,打算投降。但是城里还有一半的人不同意,我要点时间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就送名单过来。我的太守印章可以留下来做担保。”
照理来说,这个计策很拙劣。但经过双方交涉后,诸葛恪不仅没有接受张特的印章,而且轻信了他的请求,马上下令停止攻城。张特于是连夜修补好城墙,做好了防御准备。第二天,吴军来接受投降,张特告诉他们,“我只能战死!”吴军因被戏弄而猛攻城池,但依然没有攻克。
不久,魏国援军到了。诸葛恪只好率军撤回吴国。为了掩饰此次失利的责任,诸葛恪回国后越来越蛮横专权,不久便被另一位大臣孙峻杀死。
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诚如是,诸葛恪才高八斗,然盲目自信,最终惨遭失败。而小人物张特,不妄自菲薄,百折不挠,取得新城之战胜利,并因此战功被封为列候,加授将军之职,成功逆袭,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