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更年期”VS母亲的“更年期”

自从毕业以来,和家里联系的频率逐渐降低。每次短暂的视频通话大多以不欢而散结束。母亲说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现在为什么这个样子?

我好像真的如她所说,摆着臭脸,脾气暴躁没耐心,不想和她聊家常。母亲一聊起家常就停不下来,唯恐我错过家里发生的一切小事。随着我慢慢脱离家庭,逐渐一个人养活自己,她有点不知所措,总是想方设法地进入我的生活。

即使每次冒着被“吵”的境地,还是想主动问我一些生活工作的事情,特别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我有时会把情绪转移给她,事后想想自己是真的不应该。

妈妈是伟大的角色,她不理解我,正如我无法理解她一样。不是不愿意理解,而是没有理解的能力。她会唠叨我,“等有一天你当了妈妈,就知道我天天的关心和问候有多么小心翼翼了。”好像我才是“更年期”的那位女性。

最近阅读伊藤比吕美的《闭经记》一书,以为自己可以率先体验这种感受。但是我们谁也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只能依赖自己的猜测和揣摩体会自己的感受而已。书中并没有过多直白地介绍闭经的状态和感受,只是以闭经后的一段时间为期限,记述着自己与父母,与丈夫,与孩子,以及与自己的相处。全书基调是轻松惬意和幽默的,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让我们以作者的口吻走进她“闭经”后的丰富世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更年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自身只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消磨时间的工具。我想这种焦虑的状态不是只在更年期才有的吧。年龄的增加我们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唯一能做得是保持向作者一样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时间累积在我们身上的印记,这种印记不仅仅是容颜衰老,而是精神和思想的沉淀。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才能如此安逸地享受自己更年期后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交流,而不是待在一个你只能抱怨的环境,或者只会抱怨你处于“更年期”的家庭。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父母,即使横跨大平洋,还是能坚持每月飞回去看望父母的。普通人远嫁后,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也都回不去的,被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只有遭受委屈的时候或许才会想起远方的父母吧。

我的母亲每天早上迎着月亮去工厂打工赚钱,一刻都不敢放松,不会随便给自己花钱。为了节省一家人的开销,她宁愿多跑二里路买一斤便宜5毛钱的菜。怪不得母亲总是说,这个家全靠她省下来的。贫苦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们不会想太多未来的事,能做好现在,把一家人照顾好,平平安安就足够了,哪里还敢祈求一夜暴富呢!母亲目前正处于所谓的“更年期”的阶段,她哪里有时间为自己的情绪考虑呢,她已经完全融化在家庭里了。上班,下班,买菜,做饭,吃饭,洗澡,休息,以及偶尔和父亲拌拌嘴,这就是她一天的流水账。有时回家,想和她晚饭后出去转转,她总说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想去了。我也是理解的,毕竟租在6楼的房子,光爬上去就已经很累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