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3:  春节记事之农村特象(二)

上次说到但凡一件事一种潮流一种现象一种风俗存在,一定反映了当时的人群诉求。

政策命令的执行从来不在于强制的明令禁止,尤其是这种风俗性的,强行限制只会让人贻笑大方。


如份子钱,究其存在的基础应当在于传统社会联系紧密的亲属与乡邻关系。

旧时信息滞后,对外界的认识相当有限,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有限,商业也未细分显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通常只来源于家庭和周遭邻居,或者外来人和过客带来的零碎片段。而商业并不巨细无遗,大部分用品都通过与乡邻互换得来,尤其互换劳力。

活动范围越小,接收信息渠道越少,越要与周围人联系紧密,彼此互相扶持帮助。因此与相邻的相处互助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看农村里的,虽然未必走过很多地方,有许多见识,却深谙人情。即使未经系统学习,也自有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这方面比如今大部分后人都精。

这种模式或者说约定俗成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虽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中心主旨却是相同的。

不可否认的是,从狩猎文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信息社会,社会关系一直在逐渐弱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接触范围越广,人越不受限制,关系制约越弱。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能从网上了解各种更加广泛更加多样性更加科学权威的信息,见识更厉害更不同的人和事,通过网络能和千里之外的人建立联系,而不再只局限于周遭。

而随着商业的逐渐细分,以前需要互换的商品和服务,需要乡邻帮忙的地方,如今用金钱都可以便利地买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发展也加速了传统的这些联系的消亡。

互联网已经取代大部分传统社会的社交,传统的人际关系愈加衰落,乡邻间的联系逐渐消失,虚拟个人社会大行其道。


互联网和城市化冲击了原有的风俗人情与社会秩序,一切都正经历重新塑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