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真的是有点松弛感在身上的

我是半年前来到西安的,并打算以后就在这里生活。因为明确知道在这里的日子会很长,便把和它的一切相遇都交给了机缘。印象里的西安只是一座旅游性的历史文化古城,但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除了那些刻板印象外,更让人惊喜的是西安人身上那独特的松弛感。

小吃摊捧起的烟火气是西安最值一提的一大特色之一,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西安这样让小吃摊遍地开花,以至于夜市摊几乎都是成片的规模。在这里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找不着热热闹闹的美味小吃摊,想要冷冷清清吃顿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仅仅是簇拥的热闹也会让人放松下来。更别说,还有碳水美食的加持,更是可以获得双倍的快乐。

如果早起去早市,可以发现拉着农货的卡车就停在市里,直接沿街叫卖,车上的货物或带着还未干透的泥土或带着果物类自有的甜香;甚至还有牛羊被直接拉上小车在集市里挤奶,它们一边吃着青草,一边给付账的女人流出丰溢的乳汁,这在北京是不可能见到的情景;蔬菜一包一包被解开,大肉一块一块被分割,小贩卖的兴奋,顾客买的起劲,不绝于耳的是那粗壮有力的吆喝声。如此开放、自然的市集,让西安人都置身于最简单的活动里,特别地自在。

我试过好多次,只要把自己混杂在这其中,不管是去增加人流量还是参与购物,都能不自觉多出几分愉悦和快意,而这种感觉不是在超市包装精致的盒装蔬菜、钢筋水泥的办公室里可以感受到的。如果晚上再去听听城墙下年轻的歌声,会觉着自己又年轻了一次,极其地美好。

西安就是用这样一个富有松弛感的环境塑造了一群富有松弛感的人。

上次我在门口去探一家新开的土豆粉店,装修的很像精致小吃的那种风格,墙上的宣传图让人充满了食欲。土豆粉常见的是麻辣味,我觉得能把三鲜味做的好吃的不多,便点了一份三鲜味的土豆粉加麻花试水。

吃饭的时候,我母亲来了视频,便一边吃着一边把手机支起和她闲聊。有意思的是,中途有位服务员大姐看我这样,走过来瞅了几眼确定我在视频后跟我说:“姑娘,你吃着还让那边人看着呢,那你不是馋人家了么?”。

我被这句话逗乐了,在外面吃过那么多回饭,从没遇见一个餐厅服务员的“工作”会涉及这么“宽广”。我诧异并感慨地跟朋友说第一次见这么有松弛感的服务员,还管顾客吃饭是不是开视频馋对对面人,太好玩了。走的时候,她看着我,跟我问好,让我下次再来,一切语言动作都极其地自洽。

有时候,吃过晚饭,我会经常去附近的马路上遛弯,我们附近有一个还未建好的十字马路,有两面都是被施工围栏遮挡的。一整个夏天,我遛弯的时候经常经过这里,第一次路过的时候,我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有那么多的大爷大妈四个四个凑成一桌搓麻将搓地热火朝天。夏天很热,但他们的热情好像更热,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走。总之,我去的时候,他们就在,我走的时候他们还在。其中有专业汆搭子的人,旁边还有营业的西瓜摊,他们就那么在露天的马路上,一直真金白银的激战着,一心一意释放着自己的热情。

有次,看到董宇辉讲陕西的地域文化。说陕西人的松弛感,是在基因里;对一碗面的执着也是在基因里。钱可以不挣,但是生活要过的朴实而有生气。在现在,这种调性俨然成了一种奢侈的品质。

又想到苏东坡被贬,去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研究出好吃的美食,而不是沉溺于世俗的前程起伏里。一份东坡肉越过朝堂纷争流传千古,这份豁达和松弛真的很让人敬佩。无独有偶,汪曾祺的作品里,也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菜式,红烧狮子头、镇江肴蹄、梅干菜烧肉、白肉火锅等南北各地的菜,想来也是一个对食物垂涎的有意思之人。这似乎也和陕西人爱研究吃的品性如出一辙,态度藏在生活里,生活藏在味蕾里。

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染,对生活如何能不热爱,只要有一碗面吃,就能有无限战斗的底气,其他都像他们说的“都只是碎碎个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