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
有时候就是在你迷茫地匍匐于地时,
拉你起来,
把夜空中的璀璨星河指给你看,
并教会你飞翔的那个人。
——题记
马云有一段话:“未来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一个国家,应该鼓励最优秀的学生进师范学校,让热爱当老师、当得好老师的师范生做老师,让老师真正成为崇高的职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待遇最好的职业,让尊师重教四个字不是写在书上、写在纸上,而是刻在每个人心里。”
寂静法师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果教练的水平差,也教不出好运动员!
深以为然。
我常想,如果教育事业只由那些最优秀、最有趣的灵魂来担当,结果将会如何呢?
具格上师
我的一位国学老师常常在他的讲座上提到一个词——“具格上师”。
“具格上师”指的是藏地的那些修行经过印证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在藏地,很多家庭都会把家里最聪明的孩子送往寺院,并以此为荣。一位活佛圆寂后,人们会前往他生前提示的地方寻找他的下一世,这就是所谓的“转世灵童”。有时候需要在几个孩童之间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哪一个孩子是那位上师的下一世。有人不禁会问:万一选错了呢?有一位上师说过,“我们的教育没有失败的案例!”如此有底气的自信,不但因为这些孩子(哪怕是被错选的灵童)每日接受了大量的佛教经典教育,更源自于他们得到了“具格上师”的悉心指导和陪伴。
在世间,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小时候就曾得到过所在领域的大师的指导。这些大师,堪称他们在该领域的“具格上师”。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其实不是。无论是修行,还是世间的学习、事业,“具格上师”作为高能量体的卓越存在,他们的信息场会在与孩子密切接触中被组合进孩子的生命,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点类似“过化传神”的功效。无论是藏地具格上师们登峰造极的修行境界、高深的佛法造诣、慈悲广博豁达的胸怀、高能量高智慧的生命状态,还是世间某个行业的大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逻辑周密的思维模式,高度聚焦、心无旁骛的工作状态、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热忱付出……都会在孩子的内心烙下印记,悄无声息地渗入他们的骨髓,并在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不断发酵、酝酿,最终成为孩子生命存在的模式 。
一件小事,两种榜样,两种人生
一个寺院中的小沙弥在扫地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案头上老师父最喜欢的古陶瓷花瓶。当他惴惴不安地来到老师父面前说明并道歉的时候,他得到的回应是对方的宽容,以及关于“放下这件事”的观机逗教式的教导。
一个在家里玩足球,同样不小心一球把瓷器撞翻在地上的孩子,得到的则常常是来自父母的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责打。
同一件事,两种结果——孩子从中得到的长辈的回应是迥然不同的,孩子学到的东西也会大不相同。老师父的宽容豁达,可以令孩子那颗不安的心迅速得到抚慰,无形中还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令孩子今后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在自己的某件物品无端地被他人损坏时,保有一份宽容大度,以及超然自在的淡然。后者呢?孩子那原本愧疚的心在那次严厉的批评或打骂中几乎有了某种“被扯平”的感觉——我已经受到了惩罚,所以我不再欠你什么!同时,在往后的人生中,只要任何属于他的物品被别人不小心损坏时,他也极可能表现出如他的父母那般的不依不饶,喋喋不休,或是暴跳如雷,难以释怀!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言教不如身教”,再多的大道理,往往比不上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的熏化,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复制”、“黏贴”到了孩子的内在深处,成为他们人生的行为模式。
所以才说,如果教育事业是由那些最优秀、最有趣的灵魂来担当,那么这个世界应该会有更多被点亮的光明的生命,更多有趣的灵魂吧!
好老师,把对学习的热爱传递给孩子!
时下,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陪到崩溃,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平时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孩子仿佛成了一辆刹着的甚至上了锁的车,任你怎么推都推不动,只剩下精疲力尽的家长和老师们在那里困惑而不知所措。根源就在于,现今的教育模式未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渴望,相反,往往还传递来了深深的焦虑和无奈。
不久前还看到一条信息,大概是说深夜11:00老师还在催作业,被家长告到教育局这样的事情。教师超负荷的焦虑,家校关系的紧张可见一斑。所以,学校的老师们确实很不容易,上有教学任务,下要面对每一班四五十名性格各异的孩子,更要处理和一大堆家长的关系,同时又极少有自我提升的时间,所以他们内在早已是超负荷的状态,疲惫不堪。也许是因为如此,一些教师才更容易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批评、指责、叫家长(告状)……甚至体罚,来面对孩子们成长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这是最令人遗憾,也是最令人痛心的:一个最需要耐心、爱心的职业,一个最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的角色,却已然因为充斥了太多的负能量而变得极度地缺乏耐心,甚至暴躁,继而传递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负能量。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老师都是如此,然而,有缘分遇到好老师的孩子确实也是不太多。
那么,什么是好老师?
首先,什么是老师?
老师是一个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那么,好的老师,自然是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淋漓尽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如果你的老师热爱教书,你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我相信,如果一个老师在他/她求学的阶段,是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那么在他往后的人生里,都会保有对学习的热爱——他永远不可能停下学习的步伐。在他成为一位老师后,他会在教学的举手投足之间,把这份对学习、教学的热爱传递给他的学生,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他品尝过学习的乐趣,他才有能力在那张求学的人生地图上把这个乐趣指出来给学生看,甚至放大出来,和学生们共同发掘出生命的甘泉一起品尝。
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学生阶段的整个学习是痛苦的,是“煎熬”的,那么你如何期许他能将学习的乐趣展现给孩子,你如何期许他能把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点燃、引爆呢?
很可惜,当下的很多老师就是这样的状态。
孩子上了一年级后,和体制内的老师们略有接触。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我能从他们日常的种种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虑,他们在压力之下的不快乐,他们的心有余力不足……我还记得上学期,和孩子的一位老师聊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学习不可能是快乐的,就算那些最优秀的学生,也不是特别喜欢学习的……她是一年级的段长,却秉持这样的的理念 ,令人担心。或许她的学生时代就忍受过来自学业的“暴击”吧!
当师范专业不是录取那些热爱学习的优秀学子,当“教师”只是被当作一个谋取工资过日子的谋生的稳定的职业,那么它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意义也许慢慢的就荡然无存。
在这个时代,在很多中学(甚至小学),在大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教学楼的楼道上会聚满了学生,他们像“复仇者”那样,对陪伴了自己整个学习生涯的课本、考卷、本子全部进行“行刑”——把它们全部撕成碎片,让这些碎片像下雪那样从高处落下去,一边发出狂欢的呼喊……如果你看过《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你就会看到这病态的一幕。
这是一种对学习极度厌恶,对巨大压力释放后的发泄。这更是一种悲剧——很多人上了大学就停止了学习,躺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功德簿上得过且过,反正已经对父母老师有了交待。其实,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的状态。
结语
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这句话:如果你的老师热爱教书,你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细细品味,总是回味无穷。这句话出自他的著作《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书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我们为什么游戏的时候快乐,读书的时候不快乐?理由很简单,因为你的老师不知道如何教你们,就是这样,没有其他非常复杂的理由。你知道的,如果一个老师爱数学,爱历史或爱任何他所教的科目,那么你也会爱这项科目,因为“爱”自己会沟通。如果你的老师真的热爱教书,你知道他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吗?你会成为不凡的人。你不但爱游戏、爱读书,也爱花朵、河流、飞鸟和地球,因为你心中有爱的动力,你会学得更快,你会有杰出而不平凡的心智。”
是的,唯有那些已经点亮了心灯的人,才可能点燃其他的生命;唯有领略过山顶的美景的人,才可能引导其他人同样抵达顶峰;唯有已经醒来的人,才可能叫醒睡梦中的人们……
愿以这段话送给天下老师,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