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观恭王府,我在那块著名的“福字碑”前驻足良久,思绪飘得很远……
时光倒回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正值康熙皇帝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前夕,康熙本想为祖母举办盛大的寿宴,却不料太后突然染上重病,病情凶险。宫中御医轮番诊治,却不见起色。
康熙自幼由祖母抚养长大,祖孙情深。眼看祖母病重,心急如焚的康熙在御医束手无策之际,并未放弃。他怀着至诚的孝心,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书写“福”字,默默为祖母祈福,祈愿祖母能闯过难关,福泽绵长,万寿无疆。
或许是这份赤诚感动了上苍,孝庄太后竟奇迹般地战胜病魔,逐渐康复。康熙欣喜若狂,为了铭记这份天佑之福,也为了表达对祖母的深厚祝福,他亲手书写了一个独特的“福”字,并命人刻成石碑。这个“福”字非同寻常,它巧妙地融合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重美好寓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福”。看到它,我不禁联想到,如今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满的“福”字,会不会也源于康熙皇帝这份感天动地的孝心呢?
想到贴“福”字,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又浮现在脑海。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往事。
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出宫,想看看民间如何过节。当时流行一种猜灯谜的游戏,人们用画谜隐语取乐。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幅画哄笑不已。朱元璋凑近一看,画上竟是一个光着大脚、怀抱西瓜的妇人。他心头一震,瞬间明白了画中深意:这是在讽刺他的皇后马氏(马皇后是淮西人,“怀西瓜”谐音“怀西”,“赤脚”则暗指她未缠裹的天足)。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他强压怒火,没有当场发作。
回宫后,一个狠毒的计划在他心中形成。他秘密派人,在那些他认为安分守己、未参与嘲弄的百姓家门上,偷偷贴上一个“福”字作为标记。第二天,他竟调集军队,下令将那些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尽数屠戮!
自此以后,贴“福”字这个原本可能带着血腥和恐惧印记的行为,竟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门上必贴“福”字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站在恭王府的福字碑前,这两个关于“福”字的故事在我心中交织。我们每年虔诚地贴上“福”字,祈求平安吉祥,这份习俗的源头,究竟是源于对明太祖血腥权力的恐惧与顺从,还是对康熙帝至诚孝道的追随与向往?又或者,这小小的“福”字,早已在漫长的岁月里,将历史的复杂滋味——恐惧与温情、暴戾与仁孝——都悄然吸纳、融合,最终化作了我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最朴素也最执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