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施害者”与“受害者”

前不久,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饱受诟病,因为剧情三观不正。

总的来说,男一女一知道彼此不能在一起,男一给女一找了下家男二,为了让男二爱上女一,强行拆散男二和女二。

表面上是“我好惨”,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女一未来幸福的虚假幻想,把不幸带给别人,成为宰割他人原本很幸福的爱情的刽子手。

这样的煽情,不少观众还是能吃这一套,因为男一在施害者的本质之外,有一层受害者的外表:我好惨,我快活不下去了,但为了让我爱的人幸福,我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我们许多人,在感情中也善于并热衷于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结束一段感情,我们会想着对方有多不好,冠以“渣男”、“渣女”的标签。唯有抱着“都是别人不对,都是别人不好”的想法,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从中解脱,相信下一个会更好,令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基本上,都会忘记路是自己走的,人是自己选的这样的事情。

在影视作品中,似乎男女主角是受害者的处境才更多人喜欢看。往往女二是个腹黑心机婊,因为也喜欢男一,所以从中作梗,挑拨离间。我们想看的,就是男一女一历经各种磨难,在被施压、被教唆、被误会当中更爱彼此,然后大团圆结局。

都市爱情剧中有个很脸谱化的女二甚至女三女四,这样的套路不能说烂,只能说俗套或者平庸,因为的确能多快好省地让我们在戏剧冲突中对男女主角的爱情有认同感。我们对于受害者总是很容易抱有正义感。

但凡好一点的影视或文学作品,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令男女主不仅是他人的小情小爱而陷入感情危机。在看张爱玲的《半生缘》的时候,真的要被顾曼璐气死,为了保住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出卖自己的妹妹,但她又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她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摆脱不了“女人就要生孩子”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施害者的背后有受害者的动机,这样的处理会高级得多。

再比如《神雕侠侣》,杨过和小龙女的旷世奇恋其实也带有一丝愤青的味道:谁都来为难我们,谁都对我们有意见,还是龙儿(过儿)最好,我们要坦诚相见,相依为命。小龙女的作,杨过的孤傲乖戾,其实离不开与世界为敌的受害者处境。但师徒恋在小说背景里被视为有乱纲常,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世俗的传统观念,以及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像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不都挺好的吗)。因为自己爱而不得想要强行拆散他们的,好像只有李莫愁一个人。但她又是一个背后有可怜之处的痴情女子。

在感情上,受害者和施害者往往是难以分得清的。我们在受到伤害的同时,往往也在伤害别人。两种身份没必要做到泾渭分明,能做的就是警惕自己沉浸在受害者的自我感动中。这不仅是对自己好一点,也免得成为他人的祸害。

真的要说,爱情上最大的施害者,是生活,是岁月。看着原本美好的爱情没有耐得住生活琐碎的折磨,看着相依终老的爱情有一个比另一个先走了,这样的遗憾和错过,更令我们痛惜。但真的要改编成影视作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反应估计只有一个,就是太平淡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想着天上掉馅饼砸中自己的人,都是在守株待兔 我在天水的一个五线城市,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来这里的朋友评价是使人...
    感妙阅读 238评论 0 1
  • “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你,是否也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城市中的某个角落,牵着你所爱的人的手,一起等待着流星雨的到来呢?” 孟...
    Cc艺知猪阅读 733评论 0 4
  • 在哲学的范围里有时候分类太绝对。所以佛教这种经典的语句一出,大家就把他分到唯心论里了。 佛教注重心的作用,但也讲一...
    厚天下阅读 18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