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外面生活闯荡的时候,真的好像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脏,让它变得勇于折腾,享受折腾啊。
我这人性格可以用一个‘贱’字来表达。
走出舒适圈的时候极易出现心情复杂,惰性发作。接打电话的时候心跳加速,对未知事物有着莫名的恐惧。
但是,要是让我过着单一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又变得的死气沉沉,整个人要死了一样。一个月是如此,一年我抑郁症就要发作了。会逼自己做出一些改变,任何改变。
我心里潜在认为我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做不久。过去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虽然不完全说明问题,因为都是读书期间的做兼职,但这种想法有点令人无奈。
每份工作都有新鲜期,学习期,还有最后的无聊期。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清楚不懂,慢慢领悟到了精髓,到业绩的提升,到了工作范围内的天花板上限。
无聊期开始之后,如果薪资方面未来看不到继续的提升的可能,可能就要考虑是否要继续这份工作了。
但设想,如果这份工作可以提供很多的学习机会,让人觉得,能学到的东西一直还很多,那么这份工作的新鲜期就可能无限延长。
我一直跟自己说:找工作的时候要用一个平稳的心态来面对拒绝和筛选,都是双方互相选择的流程,不针对我个人。
但固然我觉得自己心理素质不错,持续被拒还是会让人怀疑自己。求职期会导致自杀倾向明显提高,一个字,越找越难受。
这期间我查了很多求职方面的资料信息,在这里复个盘好了。
一家公司招聘的岗位,如果不是最最基础的体力劳动,或者人人都能做的基本电脑操作。他一定是想要找到一个匹配度最高的人选,而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人选。所以适当删掉简历上与这份工作匹配度不高的工作经历,可能反而会给人一种你的专精领域垂直度相对较高的印象。而且HR对要找的人也有一个心理画像。假如工作的上手难度不高,后期发展空间不大,HR可能更想找一个本科生,而不是一个研究生,因为更稳定。
一个雇主需求和求职者供给对接的过程。
在澳洲找工作想要一份符合澳洲最低薪资标准的工作($19.8/小时),给大部分华人的小生意打工是做不到的。不给华人打工,就意味着需要和local的老板打交道。这就意味着你的英语要好。要达到什么水平?面试的时候听得懂人家在说什么,回答的时候别人能听明白你要说什么,日常生活用语张口就来不尴尬,专业上的英语要自信熟练。
除此之外,行业选择一直是个难缠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个刚毕业就决定转行的人。
拿自己举例子来剖析,我感兴趣的行业挺多:自媒体,进出口外贸,销售行业卖车卖楼,证券投资,教育。
接下来用感兴趣行业,跟当下澳洲的行业就业做个重合比对。
首先,证券投资行业比较困难,第一不是金融专业,第二要CFA。考下来要两年还要附工作经验,第三social的能力较为重要,人脉资源也不是说提升就提升的。可以Pass了。
教育行业对应在澳洲也显得比较困难,首先我教什么?不是教育专业,我只能教教英语,可以去做PTE培训。不过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我现在均分7.5,得至少复习半年,再考两次,可能才能8炸或者9炸,到一个准入门槛。有点希望。
剩下,自媒体,外贸,和销售行业。
很多人觉得自媒体门槛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人人创作,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但是想要从业拿工资的话,要的是什么?作品案例。公众号阅读10w+文章有没?自己做的账号数据怎么样呀?软文会写吗?抖音多少粉丝?
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自带流量,你就需要经历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和时间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建议辞职做自媒体,因为初期,你真养不活自己,吃的少点没关系,但可能会饿死。我在尝试接触一些自媒体了,但是目前来讲,毛钱都赚不到,权当个爱好。
外贸。这行业感觉听着就很赚钱。但是我现在对这个行业没什么概念。日后做好功课再来叭叭。
销售行业,我做过。很多大佬都说,一个销售的成功,是需要很大的内驱力的,业绩和个人内心的渴望成正相关,和内向外向其实关系不大。因为内心的驱动力会让一个好的销售去学习话术,学习如何维系客户关系,分析客户心理,从而成交他的单子。好销售都是人精,不是贬义词。
房地产销售是怎么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刺激。
这世界上到处是销售,哪哪都和销售有关,售卖商品,售卖服务,售卖生意,就连找份工作都是售卖你自己。
之前有提过一个小故事:小红问小黑说:给你10万块钱,买你一年的寿命,你愿不愿意?
小黑回答说:我不愿意,生命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小红又问小黑:你现在的年薪是多少?
小黑说:8万,税前。
小黑挠头:。。。
我之前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讽刺意味。现在觉得也不尽然,工作是为了钱,但也为了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
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鄙视链,玩车的圈子里面有(尊贵的TTRS车主事件),玩表的圈子有,玩电脑外设的(ROG败家之眼),健身房里都有(CrossFit 争议)。
工作里也有隐形的鄙视链,坐办公室的瞧不起户外工作者(民工,地摊,清洁工),外企的瞧不上民企的,四大的瞧不上不是四大的。你可能没有觉得瞧不起,但是有人瞧不起。
以职场中的鄙视链来讲,我以前觉得这事情合理。坐办公室的觉得比民工强。因为坐办公室靠脑力赚钱嘛,动脑子确实比付出体力看起来高级一点,好像也没错。
但是要认识到这是国情和社会结构造成的。当社会结构转变了,设想随着祖国蓬勃发展,全民平均本科毕业,人人高学历,外国人都来中国留学,觉得中国的月亮就是圆。这个时候,没人愿意做体力活动,大家都想坐在办公室吹空调。
这时候,有门槛的劳动行业从业人员就成了稀缺资源,就会出现民工赚钱比坐办公室多几倍的情况。
虽然可能是有生之年系列,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最多活一百年,不过还是希望尽早看到我大中华人均985,工人年薪10万起。
没人规定坐办公室的比体力劳动高级,本质不过是供需关系罢了。
现在工作是为了钱,为了好生活,但是物质上的好生活没有终点。
希望大家在某个时候,有了足够的钱之后,还能有一份热爱的事业为之奋斗,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