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也许你并没有参与或了解过,但你一定听说过它的江湖名号,没错,“白色YP”。
有些没玩过滑雪的朋友总是会对这一说法感到困惑,滑雪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令人上瘾?它又是凭什么做到的这一点呢?
今天,7姐就将从四个角度来展开分析,试图探寻滑雪的魅力所在,以及其令人如此上瘾的原因。
一、快感与刺激
因为无法快速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所以人们发明了汽车与火车;因为无法领略天空的辽阔与美感,所以人们又发明了飞机;因为无法踏出宇宙、登上月球,所以人们发明了载人航天飞船...
没错,人们总是渴望并向往着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才实现了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因为人注定无法学会飞翔,所以我们开始向往并渴望着,那种飞翔的体验。而当借助载体来飞上天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之时,我们开始寻找更为直接、切身的刺激快感。
比如滑翔伞、冲浪和帆板。
也比如,滑雪。
与前者相比,滑雪带来的快感的组成方式更为特别,因为它不仅会给予参与者一种“飞翔感”,还伴有这一种状态,“失重”。
可千万别小看“失重”这两个字,它就像是打开人脑情绪导向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在这扇门后则躲着两个可爱的小家伙——内啡肽和脑啡肽。
内啡肽和脑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着它们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它们的效果其实非常接近于一种DP——吗啡,可以调解情绪,如果人体的内啡肽或脑啡肽分泌增多,人会感到非常愉悦,并降低焦虑感,体会到一种安逸的、舒适的、平静的感觉。
另外,生理学家还认为,人体有一种奖励机制,当滑雪的运动动作带来愉悦的体验,一次次出现在大脑,大脑就会下达再次体验的命令,而这就产生了最初步的致瘾性。
我想再借用一位知友(@墨鱼磨磨叽叽)的回答来进行一番浅显易懂的表达。
“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就像是人有了翅膀。滑起来的时候,风穿过你的耳畔,大概是和狗狗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探出头去,迎风吐着舌头的快乐。而且,滑雪其实易学难精。初学者也很快能体会到滑雪的乐趣。你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乐,一次一次证明自己,一步步征服自然的快乐,大概没有人可以拒绝吧”。
二、恰到好处的门槛
当然,谈到上文提及的内啡肽和脑啡肽,很多朋友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比滑雪更有快感、更能分泌“快感荷尔蒙”的运动不是还有很多么?
换句话说,滑雪与篮球、足球、羽毛球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一项体育运动,仅此而已。可为什么我们从未听闻有人说它们是“白色YP”呢?
想想看,篮球、足球与羽毛球,它们会因为季节性变化而导致无法进行么?不会,它们已经成为了都市人们的一种习惯,只需叫上三五好友便能展开一场竞技与切磋。
但滑雪,可不一样,雪场的场地限制和冬季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项运动注定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地得到最完美的运动体验,滑雪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门槛”,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想,上瘾也许并非代表着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状态。
当一件事成为了你的习惯,它也就不再具备所谓的新鲜感了,也就理所当然的少了些许刺激。而这种因某种特定情况导致的局限性,才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人们的渴望与向往。
李宗盛说,想的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所以,想滑而不可滑,你奈雪瘾何?
值得一提的是,滑雪的局限性并非令人难以接受,相反,它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恰到好处。
举个例子。
一级方程式作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之一,它在速度上产生的快感无疑令所有其他运动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何况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锦标赛)还和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
按理说,不缺热度,也不缺刺激。
但就如同因为没有财团支撑而不得不被迫离开的“天才小子”奥康一般,F1注定不是属于平常人的运动,金钱、权力和技术构造的“门槛”无疑过高了些。
再观另一项极限运动,攀岩。
攀岩始终是挑战的代名词之一,它带给人们的除了刺激,还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而我想这也是登山攀岩类的优质影片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近期很火的《徒手攀岩》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比起F1,攀岩无疑对“权力”和“金钱”这种外部环境的要求小了很多,但取而代之的是,它对于人体能力的高度限制。
纵使强如Alex,他也会在一次攀岩行动前的数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和规划,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于是乎,人们开始在快感与“门槛”间寻找起了一种平衡,适时并逐渐地映入大众视野的滑雪,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三、一种自由与超脱
在现代这个极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习惯了不停地向前赶路,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琐事烦扰着我们的内心,令人难以平静,令人愈发地想要寻求一种逃避、寻找一个情绪的出口。
就像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喜欢熬夜,我们只是想把这难得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尽量的拉长;我们有时也并非是真的那么的依赖手机,我们只是以它作为一种逃避沉溺的方式,宛若在那些片段里,能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
滑雪场,就是这样一个“另一个世界”。她是那么的洁白和广阔,她包容着每一位各怀心事的到访者,用大自然的方式浸染人心,给人以自由和超脱。
我国台湾著名的剧作家李国修先生曾说过一句格言,“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告知年轻人们,做任何领域的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种专注。
在滑雪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专注。它能令人短暂的忘却那工作上的烦忧和生活上的不快。那些雾霾、拥堵、考试、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无味的柴米油盐在这一刻全部与你无关。你只能看到那么多怀揣着同一个理想的赤子之心,只能听到各类板刃不断冲击摩擦雪面的干净声音,只能感受到耳边呼啸而过的凉爽的风、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存在。
在雪场里,你要做的,只有滑雪,干净而又清澈。
四、你“等风来”,而我“向上攀”
“从背上伞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想复读机一样不停地问教练:‘什么时候往前冲?什么时候往前冲?什么时候往前冲?我现在就冲吧别耽误时间了!’
教练面对我神经质的催促,从耐心地让我稍等,到面带神秘的微笑不再回答,在我自己都问得有点儿神志不清的时候,教练突然凑到我耳边,很慢、很认真地说:‘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等风来。’
愣了一下,在愣着的几秒钟里,感觉身体里有什么东西瞬间被撞开了,那些积郁了很久的东西。
‘等风来?’
教练点点头:‘如果想飞起来的话,只有勇气往前冲,是不够的,我们得停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清空,只是等风来。’
只是等风来。”
以上这段是鲍鲸鲸的小说《等风来》里的一个片段,也是整本书最终的高潮所在。
程羽蒙愿意前去滑翔,是因为她被自己的尼泊尔之行改变了心态,她不再急于求成、虚张声势,她找到了一种反思,也救赎回了自己的勇气。
滑雪亦是如此。
步入雪场,如果你想要领略最瑰丽的风景,想要一次最畅快、刺激的体验,你要做的也不是热情满满地原地起航,而是静静地坐上缆车,上山。
这个上山的过程,与程羽蒙在尼泊尔“等风”的状态十分相像,这个状态的力量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照向更深刻的含义。
我们不停地看着那些滑雪大神们的酷炫视频,我们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受挫,但又一次次爬起来重新启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解锁了技术,建立了自信,战胜了恐惧,也找到了自我。
就像激流勇进一般,最爽快的时刻一定是即将到达最高点的时刻,而并非下落结束淋透全身的满足。但别忘记,能让你站在高点的前提,是那个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
而滑雪,不正是在教会我们,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一点么?
这样一项运动,又怎么能不让人爱,不令人为之上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