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3谭淑琴
前几天月全食的时候,我们正带着孩子在高速路上,从茂名信宜往珠海的路上赶,整个月食过程都被观察到了。月亮刚缺了一小角时引导孩子看,问孩子月亮怎么变小了,孩子却说“月亮像一块饼干,我也好想吃啊”然后凑近车窗边,张大嘴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这孩子看着可真像怪物啊,连月亮都想吃,不由让我想起《月亮的味道》里边那些盯着月亮很久的动物们。如果知识丰富的妈妈们这时候可能会理智的告诉孩子,月亮是被地球挡到了缺了一角,那为什么地球会挡到月亮呢,这会引出更多的科学探究。可我这孩子毕竟才2岁,告诉她这些未免过于难理解了,而她,庆幸她不会主动来问我这些。问题也就来了,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理智的告诉他们所有科学的真相吗?要告诉孩子,月亮上没有住着玉兔吗?
当然不!
我们成人的想象力有限,甚至不足,很大原因是因为没被保护好。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总会武断的否定我们,粗暴的揭开真相,让我们想象力的翅膀早早的折断。松居直先生在插画与想象力一张写到“要想专心的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成画面“(P66),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童书给与孩子的,不仅能呵护他们想象的能力,还能激发想象,让能力跃升。台湾童书专家黄乃毓在《童书是童书》一书中亦有说道:“童书不但可以滋养,更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创作者本身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绘本故事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替我们缩小视野,定出每个场景每个故事的视觉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P45)所以当孩子们在读《妈妈买绿豆》时,读《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时,她有天然的亲切感,也许她没有经历过,但她和妈妈去买过东西,她也曾幻想自己可以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由此说不定她听这个故事时,脑袋里想的就是她曾去过的这些商店,故事就在这些商店里边开展了。书中是一个故事,她脑袋里是一个故事,两者又和谐的融到一块了。
如果你觉得2岁多的孩子还小,不懂看文字,不了解故事,你就大错特错了!“孩子具有优异的图画理解能力“(P52)。正因为绘本是由文*图的形式铺陈故事,所以即使不用看文字,孩子也能透彻的理解整个故事。我的孩子2岁3个月时,第一次拿到《鼠小弟荡秋千》,自己翻着看,我以为她看不懂,正想走过来跟她讲,而她却我说”秋千是鸟妈妈做的,猫咪抢了小鸟的秋千坐上去就摔下来了“说完自己开心的笑了。其实在此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说猫咪抢了秋千却不知秋千是鸟爸爸妈妈牵着的。当时我看了图片后才恍然大悟!这是第一本在没有我们大人陪的情况下自己解读出来的绘本。
别低估我们的孩子,别刻意在绘本中,在故事中揉塞进知识。只要播一个种子,这些神奇的种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孩子体内也默默地孕育成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开出绚丽的花朵来。
猜她在干什么?模仿米菲踩树叶,嘴里还发出“莎莎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