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近日,赶回香港送别好兄弟陈自强的成龙,再闻TVB掌门人方逸华女士因病不幸离世,发微博悼念:
方逸华,我的方姐也走了……她和邵先生一路看着我从默默无闻到被人认识,是几十年的长辈和朋友,今年三月在香港见面时,还说下次要找机会叙旧,没想到那天一别,就是永别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一声再见之后,可能是再也没机会见到了……今晚连续送别两位老友,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人总是要等到这样的时刻才更懂得珍惜?我的方姐,走好。我的兄弟,走好。我永远怀念你们。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说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人世间的无常,我们无法逃避。有时真的感慨,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到?
做为一代影视大亨、邵逸夫先生的遗孀,方逸华是香港娱乐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令我们肃然起敬。
而她与邵逸夫先生之间的半世姻缘,亦成为流行文化关注的热点,更是普罗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02
方逸华,原名李梦兰(Mona),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没落家庭,母亲方文露曾是上海夜总会的艺人。她从小练就一副甜美动人的歌喉,为一时之冠。
十几岁时,她已长成一个娇艳如花和温婉妩媚的大美女,并远赴南洋发展。
这天夜晚,邵逸夫来到自家经营的夜总会听歌。听到一半准备离开时,响起了一首《花月佳期》:
轻轻一吻,我含着泪,我的人儿呀!从今我属于你,永远永远,在你的怀里。
台上那个穿一身大花旗袍、眉毛画得弯弯的女子,有着上海女子的风韵和灵气。
这首名曲不仅红遍整个南洋,在香港、澳门等地也很流行,邵逸夫也能哼上几句。
他于是让侍者送过去一大束鲜花,告知来意。邵逸夫何许人也,一个在南洋如雷贯耳的名字,家族旗下的邵氏公司影业占据了南洋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曲终了,方逸华换了一身旗袍,来到邵逸夫就座的包厢致谢,落落大方 ,不卑不亢。这些他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欣赏 。
“方小姐莫非也是上海人?”听出她一口吴侬软语的乡音,邵逸夫问。身处异国他乡的两人就这样攀谈起来,他们互相讲着儿时的趣事,在南洋的所见所闻。
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或许是相同的一些经历,两人聊得很默契,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知不觉间互为知己。
她的生命中出现了邵逸夫,从此俩人命运就完全绑在了一起。那时,邵逸夫已经有了发妻,新加坡的富商女儿黄美珍女士。
熟了以后,他们经常一起去酒楼,促膝谈心,无所不谈。从一开始,他礼貌地叫她“方小姐”,而她则恭敬地称他“邵老师”。没想到,这样的一个称呼,两人竟然叫了一辈子。
按照现在的套路,一个当红歌星得到一个娱乐大佬的追捧,要么成为情人,得到扶持大红大紫一阵,相看两厌后,一别两宽。要么名副其实地登堂入室,嫁入豪门,做一个豢养的金丝雀,平平淡淡地渡过余生。
可这些,对方逸华这样一个奇女子来说,都不是她想要的。最好的爱情,其实是爱自己。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
正如苏芩所说: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03
后来,邵逸夫从狮城来到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提出想让方逸华帮自己打点。
当时歌唱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她,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决然换下华服,卸下浓妆,放下大红大紫的身段 ,宣布退出歌坛,来邵氏公司做一个普通员工。
我在想,当时方小姐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智慧,才可以做到不为名利所绊?
公司初创,百废待举。她可不是什么“空降部队”,而是从最基层最辛苦的采购部做起,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当多年以后,有人问起邵逸夫,方逸华最让他感动的是什么?他说:“她第一天去公司上班,比别的职员早了一个小时。我去办公室时,她已经在替我的秘书打扫房间。”
她就这样一步步积累经验,一年后申请去外联部,熟悉了公司的所有部门,攒足了经验和能力,才进入高层。正因有这些历练,在之后的工作中 ,她总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邵逸夫的事业功不可没。
她为他力荐的李翰祥大导演,以《江山美人》拿下当年香港票房最高纪录,投资无线电方面也是独具慧眼 ,在用人方面颇有手腕。
后来有人指责她“作风霸道,手段狠辣”,其实是不了解她的个性。有些事他做起来不方便 ,故她只能唱黑脸。两个人一唱一和,公司才能正常运转。
好在她并不在意这些,她心里唯一在乎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她的“邵老师”。她时刻努力着,从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想以花瓶的姿态出现在他身旁。
当缘分来时,我们做好自己,向心中的那个人靠拢。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和他平等地站在一起,或许这就是遇见爱情的最好方式。
04
1987年,赴美多年的黄美珍因病去世,享年85岁。这个和邵逸夫维系了半个多世纪的糟糠之妻走了,一路走来,他从一个闯荡南洋的无名小卒,成长为华语圈的娱乐大亨。
有多少年轻貌美的女子,围绕在邵逸夫身边,又有多少女人,想方设法要成为这个传奇男人的新宠。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婚姻,一直牢不可破。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或许这也是方逸华最敬重邵逸夫的地方。
有记者问他,什么时候和方逸华结婚?他脱口而出:“没打算。”而她在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也是相当冷静:“没想过。”
一个没打算, 一个没想过。不管真心还是假意,他们一等就是十年。
到了十年后,这一年香港顺利回归,他们经过半个世纪的守候,终于修成正果。最美的风景就是,已经90岁高龄的他牵着63岁的她,两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
那天她身穿一件白色香奈儿套装,配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经历大风大浪和世事沉浮的她,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依然显出了18岁少女般的娇羞。
有人说,一个女人一生最大的期待,就是心爱的男人为她披上婚纱,给她一个名分。这一天还是来了,希望没有太晚!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这样说:
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他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给她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很多人以为,她只是为了财产。“我嫁给邵老师,不是贪图钱财。因为他的财产,大部分都捐给慈善事业了。”她如是说。
其实方逸华在邵氏努力打拼这么多年,早就积累了亿万家产,而且膝下无子。钱财对她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不然当年她也不会义无反顾地跟着他来香港创业。
她早年就在买了一套临海的大房子,离他家5分钟车程。一直到成为“邵太太”后,她都没有想过要搬进邵逸夫的豪宅。
她平时都不会去邵府的,到了周末,才会驱车过去和他共进午餐,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为他煲汤。午餐后聊天、散步结束,她再回到自己的住处。
此外,邵逸夫身边的红颜知己不少。虽然丈夫经常跟别的女人在一起,方逸华对此却毫不介意。
她表示邵老师年纪大了,进出需要有人搀扶和照顾。其中最得他欢心的并不是什么当红花旦明星,而是三线演员曹众以及过气女星陈松伶。
我想若即若离的感情,是他们这么多年的相处之道吧。她足够智慧,不仅是他引以为傲的红颜知己,也是他值得尊重的事业伙伴。
最终,凭借自己的坚韧和才华,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05
2010年元旦,作为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邵逸夫宣布退休,卸任TVB行政主席职务。他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
他的四个子女 ,并没有兴趣来接手父亲的影视帝国。在他看来,
没有哪一个人比方逸华更熟悉我的事业,也没有人能比她更用心。而且,他们和我一样信任方小姐!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走过后,她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来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有传闻说,香港的“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名号诞生,也是出自于方逸华的想法。
度过17年的夫妻生活后,已经107岁高龄的邵逸夫,走完了他辉煌而璀璨的传奇人生。丧礼的所有大小事务都由她亲手操办,即使伤心难过,她也是擦干眼泪,把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办妥,让他走的安心 。
而今,方逸华也已溘然而逝。两位老人都已离去,但他们的传奇不会被人遗忘 ,他们的商业智慧将永传于世。
从一介歌女,到笑傲影视帝国的掌舵女王,这样的大女主或许在荧屏里并不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多见,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个传奇女人。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属于邵逸夫和方逸华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必将来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精彩 。
对于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恋,用舒婷的《致橡树》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世间最动人的爱情莫过于此。
懂你,是世间最美的情诗。
-END-
无需打赏,觉得有用就点个赞鼓励我吧~
你的支持让我离签约作者更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