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类似于芯片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和国家竞争战略价值。过去三十年间,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地位,而本土品牌则经历了从羸弱起步,到群雄混战,再到头部聚拢的三个发展阶段。
2020 是本土品牌悄然弯道超车之年,从进口绝对垄断到本土局部领先的大变局,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了吗?
一、定义
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是为生物相关科研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等应用领域提供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服务的企业统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以基因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向:PCR、qPCR、数字 PCR、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
2)以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离纯化、ELISA 和 WB 检测,蛋白质芯片,微流控等;
3)以细胞培养和分析为代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培养基、血清和培养设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转染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等;
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在生命科技领域产生;而生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依赖研究工具行业的重大突破。
二、国外行业现状和进口品牌发展历程
国外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集中在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食品、医药企业萌芽,经过几十上百年持续研发和市场投入,不断并购整合,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格局:品牌数量少但高度垄断,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在各赛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1美国品牌
Thermo Fisher:Qiagen(天根),Invitrogen,Appliedbiosystems,Iontorrent, Gibco,MolecularProbe 等品牌;
Danaher(丹纳赫):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 SCIEX、Pall、 Leica Microsystems、IDT、Molecular Devices、Phenomenex 等品牌;
Biotechne:R&D,Tocris,Novus,PrimeGene 等品牌;
Corning 生命科学:Axygen 是其子品牌;
VWR;GE 生命科学;Illumina;Agilent;Bio-Rad;NEB;CST,Santa,Promega 等品牌。
2欧洲品牌
Roche:Kapa 等;
EMD Millipore(Sigma-Aldrich):Merck、Millipore、SigmaAldrich 等品牌;
Eppendorf;Abcam;Lonza;Jena 耶拿等。
3日本品牌
Takara,Toyobo,岛津、MBL 等。
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区域的品牌商,在中国占有 85% 以上的总体市场,不少领域是 100% 的垄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 2020 年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品牌的地位,正在经受本土品牌的挑战。
三、国内行业现状和本土品牌发展历程
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政府引入海归报国,生物技术研究也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伴随的研究工具也逐步引入国内。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生物研究工具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本土品牌萌芽诞生,逐步壮大,到今天形成了以多个代表性企业突围的格局。尤其是经历 2020 年新冠检测的洗礼,本土品牌有了巨大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
1代理为主流的前二十年(1990-2010 年)
进口品牌几乎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或者 2005 年前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这个阶段国内实验室都是通过代理公司获得进口产品。头 15 年是行业代理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最早的「华美」,再到香港「老四家」,再到大家熟悉的「基因、晶美、中原、吉泰」等一批优秀代理品牌。
2000-2010 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中国生物研究经费投入水涨船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其他区域增长停滞变缓,而中国市场这边独好,进口品牌在中国连续多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以至于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整体规模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
由于行业经费充足,财富效应明显,代理公司不断裂变成更多小公司。同时,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付款方式渐渐转变——实验室从拿钱去买试剂,到从试剂公司赊销——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2010-2015 年随着进口品牌频繁收购整合,品牌集中度更高,逐步开展直销。不少代理公司失去代理权,被迫转型:深耕终端,加大物流配送,扩大代理数量。不少优秀代理公司(比如深圳达科为、上海优宁为、杭州联科等)逆势发展成功登陆新三板。
这一阶段本土品牌处于萌发和探索阶段。2002 年王春香博士在北京创立天为时代,2005 年被 Qiagen 收购后变成天根品牌,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很多能人志士加入到探索本土化道路上,开始涌现出多个优秀的本土品牌:全式金(2005 年),康为世纪(2007 年),上海翊圣(2009 年),爱博泰克(2011 年),诺唯赞(2012 年),北京聚合美(2016 年),苏州莫纳(2018 年)等。
2本土品牌崛起的近十年(2010 -2020 年,新冠疫情前)
2019 年底前本土品牌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所占市场份额不到 5%-10%。生存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
比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 2x Taq PCR mix。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天为时代推出相应产品,后面不断有本土品牌跟进,使得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在这个单品上,目前已经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的身影。而且聚合美还在不断的改进这个产品,从光速 mix 到超光速 mix,让最普通的产品绽放出新花,极大提高了 PCR 效率。
同样,荧光定量 PCR mix,随着本土品牌掌握了 Taq 酶抗体的制造,性能更优的荧光定量 mix 将市场逐步从进口品牌转移到本土品牌。耐高温快速反转录酶技术的本土化,反转录试剂盒市场(RT-PCR)也正从进口品牌转到本土品牌。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qPCRmix 和 RT-PCR 市场将如同普通 PCRmix 市场一样实现本土市场国产化。此外,超保真酶和无缝克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土品牌大大扩展了国内实验室的选择性,并能节约大量科研经费。
3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 2020 年(新冠疫情后)
2020 年新冠疫情是个分水岭,疫情前本行业知之甚少,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
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
今年中国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借助新冠检测东风和国内新冠防控政策,本行业头部企业首次进入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冠检测手段更新迭代,比如,康为世纪的「瞬提」3 分钟柱法提取新冠 RNA,「飞磁」5 分钟磁珠法提取新冠 RNA 和「滴敏」一管化 15 分钟检测新冠等等。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订单,也带了未来发展的资金和市场,不少企业筹备上市。
本土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或许终于等到了爆发期。随着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未来或将随之而变!
四、2020 年行业大变局的新思考
1本土品牌发展的自身局限和外部障碍
本土品牌在 2020 上半年依赖新冠检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马太效应和长期效应,进口品牌或许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不少本土品牌还在同质化竞争中挣扎。
带领企业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要从思维上做出转变,才能带动行动的转变,只有自我突破才能创新未来。
国内科研环境对本土品牌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因实验的延续性和使用习惯,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出实验结果,不敢贸然更换。改变使用者对本土品牌认知,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是必经之路!
科研采购的平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对科研经费的流向透明化,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受限于推广经费的本土品牌,在平台上的曝光机会很少,而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几乎切断了发声渠道,品牌的推广成本会变动越来越高。
所以,如何适应新冠疫情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和实验室管理措施的变化,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难题。
2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
从最初的玩具鞋帽等低端加工,到后来的电子电脑手机等产业转移,中国一直为世界制造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齐全国家。
生物研究工具行业是否会发生转移呢?我们的发展是否能为全球制造出性价比可靠的产品呢?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2020 年新冠疫情,从病毒采集管,到核酸提取纯化,到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再到胶体金抗体检测等等,本土品牌从原料到成品,无不发挥着中坚力量。这些或许标志着试剂领域的产业转移正在真实发生。新冠疫情后,NGS 建库试剂盒、IVD 原料酶和制剂等,本土品牌是否能继续突破呢?
3「单点突破,人才集聚」仍是本土品牌创新发展的法宝
生物科研工具行业覆盖面广,没有哪家能做全做好所有产品。必须承认,本土品牌无论从研发底蕴、品牌历史、资金实力上和进口品牌有非常大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超越,单点或者局部超越是可能的。
研发上必须根据自己专长,寻找最能发挥优势的突破点着力。每个本土品牌应该选择几个核心品类攻坚,减少内部冲突,最终实现联合突围。
品牌推广上,利用各种「自媒体渠道」吸引专业粉丝,利用互联网打造爆款,以点带面找到突破口,如何跟平台方合作,渗透到真正的终端使用者,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最终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打破创新的掣肘。中国历来科研强,企业实业弱,企业环境无法吸引足够的科研人才,导致产业学术是脱节的。作为崛起的本土品牌,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短板,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五、写在最后
中国生物相关市场规模等各项参数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本土行业中还没有一个真正 A 股上市公司,谁能成为本行业的第一股?我们拭目以待!
缩小差距,需要科学家,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发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时间高强度投入。中国生物行业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当下基础和用料是关键「武功深厚则无畏,创新不断则自由」!中国生物科研工具的自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新才能获得!
作者:李林川
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