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一个多月前,我一边看书,一边在喜马拉雅里聆听王明军老师演播《百年孤独》。两相对比后发现,都是范晔的译本,读和听之间几乎没什么误差。只是演播受时间的限制,与文字版的大段落无法契合。我觉得写读后感时还是按照小说文本的大自然段落来叙写更好。
有趣的是,当我一字一句读完第二自然段,又几次聆听播讲后,竟然除了震撼和激动之外,长时间不知所措。无法像阅看本土长篇小说一样,很快就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哪怕是读书札记,哪怕认知水平很低,至少可以应付几句。但看了《百年孤独》却不行,无法从容落笔。这固然与自己的文学底子太薄有关,但更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大师的文学水准太高相关。我曾多次萌生试试看的念头,但终归还是打了退堂鼓。不得不采取新的阅读方法,一次性把原著看完听完,让自己对全书有所了解,然后回过头来,逐段落细看细思,完成读后感。故而这第二篇读后感与第一篇之间,相差了近两个月。即便如此,仍然有力不从心之感。
此刻,我为自己的记忆力几乎减退为零而懊恼气馁,如果不是把书本放在眼前一页页翻来翻去,这个不争气的大脑竟然在听读数遍之后仍是一片空白。我在暗自庆幸自己如今仍有欣赏世界名著的勃勃兴致时,又不能不对青葱岁月多有荒废而抱憾不已。
知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于1967年5月正式出版,他刚满四十岁。还听说《百年孤独》是唯一一部毫无争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还想说明的是,当我急于提高长篇小说写作能力,求助Al推荐几本长篇小说来研读学习时,《百年孤独》始终排在第一。近月来经过数遍阅读和聆听,对《百年孤独》这部不足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我个人以为,就我已经熟知的长篇小说而言,它的文学性而言,无论古今中外似乎鲜有可以与之媲美的。这令我无比震撼!
再一次回到小说17页,“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十六世纪袭击里奥阿查的时候,乌尔苏拉·伊瓜兰的曾祖母被警钟长鸣和隆隆炮声吓得惊慌失措,一下坐到了炉火上。烫伤使她终其一生再不能履行妻子的义务。”仅此一句,便从女主人公乌尔苏拉·伊瓜兰上溯了三代人。并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描述,把她娘家和丈夫家祖上三代人的身世和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两家的曾祖父合作经营生意(种植烟草?)积累下大笔资产。“几个世纪后,克里奥约人的玄孙和阿拉贡人的玄孙女结成夫妇。”他们是乌尔苏拉的一个姑妈嫁给了何迪亚的一位叔父,是表兄妹近亲结婚,生了个一直拖着一条拔塞器形状的软骨尾巴,末端还带有一撮毛发。因屠夫朋友将这条猪尾巴砍掉,在四十二岁时失血而死,至死未曾成婚。作者用极其简洁的笔触说明:这对男女主人公的祖辈因近亲结婚的历史,曾酿成过悲剧。当他们表示出要结合的愿望时,家长们曾试图阻止但未果。
即便是婚后,乌尔苏拉仍拒绝和丈夫过夫妻生活,致使丈夫的种种努力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归于失败。村里开始谣传乌尔苏拉是处女之身,因为她丈夫没本事。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的伏笔,是在为后面的斗鸡比赛获胜遭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我称普拉尔)嘲笑做铺垫。而何迪亚通过公平决斗刺死普拉尔,然后强行与乌尔苏拉上床做铺垫。当他们夫妻“两人一夜不眠,在床上嬉闹直到破晓,任凭夜风吹过卧室,吹来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亲属的哭号。”时,读者们会作何感想?这边是男欢女爱,近旁却是血雨腥风。跌宕起伏的情节,悲喜交加的故事性,作者仅仅用了几百字的描述,不能不让人赞叹。
接下来的描述是普拉尔的冤魂不散,鬼魂缠绕。直到折磨得乌尔苏拉夫妻决定离开里奥阿查这个生养他们的村子。死去的普拉尔多次出现在何迪亚家中,“死人在雨中望着他时流露出的无尽伤痛,对活人的深沉眷恋,在家中遍寻清水来润湿芦草的焦灼神情,总在他脑海里浮现,令他饱受折磨。”等等细节,真假难辨,实为魔幻吧。但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样的逼迫,主人公怎么会离开故乡里奥阿查呢?怎么会有后面的马孔多呢?
我和读者朋友们不得不按照作者的牵引,陪着阿迪亚、乌尔苏拉他们跋山涉水近两年,看着他们那群人“在一条乱石累累的河流岸边扎了营”。进入何迪亚的梦中,知道他给这地方起的名字:马孔多。以后书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这里有关。这个地方的特殊之处在于,家家户户以镜子为墙。何迪亚的镜屋之梦,不仅在后来见识冰块的那一刻得到破解,而且成为儿孙们的刻骨记忆。
作者将读者引进马孔多这个村子后,浓墨重彩叙述何迪亚在炼金之余,怎样热衷于儿子们的教育和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在炼金方面有罕见天赋,耐心投入实验。而大儿子何蒂奥几乎从不参与。他发育超常,尤其是那东西超大,不光令母亲乌尔苏拉惊讶,更让来家里帮忙做家务,有纸牌算命专长的女人庇拉尔·特尔内拉(庇内拉)感兴趣。她伸手摸过后的一句“好家伙”招惹得何蒂奥欲望顿生,胆大包天。竟冒着极大的风险与庇内拉苟合,让她怀上自己的孩子。这段情爱令何蒂奥神魂颠倒,连父亲和弟弟在实验室分离出金子的家中特大喜讯也不屑一顾,以致挨了父亲一巴掌。但当他知悉自己快要做父亲的消息时,却惊恐不已。寝食难安,脾气变坏,举止失常。不再和弟弟推心置腹地交流,“他渴望孤独,对整个世界的怨恨咬噬着他的心。”作者没有点明他怨恨什么和怨恨谁,但他后来的行为说明,他要离开马孔多,躲开身边的亲人,包括庇内拉。他后来爱上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吉卜赛女郎,然后就跟着吉卜赛人走了。
与此同时,乌拉苏拉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是女儿起名阿玛兰妲。为了找回大儿子何蒂奥,乌尔苏拉撇下还是婴儿的阿玛兰妲出门五个月后,才无果而归。但她变了样子,青春再现。她认为“没有追上吉卜赛人,却找到了丈夫在失败的远征中没能发现的通向伟大发明的道路。”
我之所以这样大篇幅重复这一段落内容,只为加深记忆。否则可能一无所获,只会感叹大师之作构思的无比精妙,语言的特殊魅力。
我仍在桌前翻着这本书,一页一页的,虽然在上面条条圈圈勾画了不少,还有许多的感叹号,但最终能够有多大的收获,却一点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