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 培植根的教育
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王洪梅
曲阜——孔子的故乡。带着对圣人的敬仰,在人间四月这个姹紫嫣红的季节,我们一路奔波,来到了曲阜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接受了一场久违的文化洗礼。
相约曲阜,走近孔子
从踏上曲阜青色的石板那刻起,我就感叹:不到曲阜,怎么会亲眼见到如此古朴的建筑;不到曲阜,怎么会遇到如此盛大的文化庆典;不到曲阜,怎么会走近孔子,享受到礼仪之邦的氛围……只要我做教师,我保证你的脊柱不弯。这是我第一天在曲阜参加第四期中华传统文化听到的最受震撼的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新宏教授开场就把立德树人从家庭奠基的重要性讲了出来。他说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文化自知、文化自信,这些来源于哪里?追溯根本在于孝道里彰显的真谛。接着,朱翔非讲授又以“孝道__雾中的旗帜”把中国历史背景立起来,纵观古今,用宏达的观点讲孝道的根与源。如: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士诸侯,真性所至,波及自然,真性所至,波及社会等。让我们明白每个老师的责任以家为本,拯救孩子,走出怪圈,传承孝道,有自己的操守,做能够站起来的普通人。朱教授讲到:只要我做老师,我保证让你的脊柱不弯。脊柱弯不弯比学习好不好重要的多。谁的脊柱是直的,谁就是人中龙凤。这些传承从哪里来,从孔子那里来。他提出了大家都期盼的未来:不远的未来__有自己的主见。人人都做永恒独立的自己。品味朱教授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他引领我们正确认识了孝道,提醒我们要纠正以前的错误观念,教之以道,追源溯本,带领家长走近校园,走进经典,携手让孩子做立起来的人,脊柱不弯的人!
穿越古今,亲近孔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风趣幽默的单教授用他独特的方式,与时俱进,站在新的高度,在谈笑风生之间,还原孔子当年的生活背景及一生的历程,让我们走近孔子,了解孔子,亲近孔子,看到一个鲜活、亲切、可爱、有温度的孔子。孔子是有温度的,他把“仁”的最高境界穿越几千年承传给我们,让我们认识到“礼+德”结合才会达成和谐之美;周游列国矢志不改的孔子,让我们感受他用独特的魅力征服世界各国的原因。汤因比教授曾经预言:中国的文明将照亮21世纪,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越走近孔子,心中对这颗巨星越敬仰,就像《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修身养性,躬行实践
阅尽千山方识路,没有底蕴不言书。诠释着孔子的思想,在朗读论语中开启每天的聆听,这就是用文化涵养自己的开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每位从事教育的同行者,首先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学会真正的尊重与关爱。尊重自己,悦纳自己,率先示范;尊重他人,宽容理解,求同存异;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爱要平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用文化浸润自己身心的同时,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孔子主张“爱人”应从“孝悌”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对亲人的爱到“泛爱众”。只有以孝为先,以爱为家,才能谈及爱他人,爱国家。这是现在好多家庭缺失的教育,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没有目标,青春期叛逆等。我们首先学会爱自己的家人开始,懂得感恩,心中有圣,播下仁爱的种子,自有花繁枝秀的芬芳。
知行合一 携手前行
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律动,怀揣着对教育的良知,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优秀美德走进千家万户,把根的教育培植好,从家校携手开始,惠及每个孩子的成长。“知”通透了,“行”才能与知合一。所以,在知行合一,携手前行的路上,引领家长成为优秀的自己是育人的关键。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进校园,更要用潜移默化地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携手活动实践,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长。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沿着圣人的足迹,传承文化美德,知行合一,培植根的教育,相信这一切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