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父亲出生在浙北农村的一个农家,憨厚的爷爷和小脚的奶奶,生了四个孩子,父亲排行老三,与叔叔伯伯不同的是,父亲的外形随了奶奶,矮小瘦弱,还是个十分难养的孩子。长到7岁,奶奶将父亲过继给了隔壁单身的养爷爷为子。从此,父亲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的转折。父亲时常跟我们说,七岁的他因为够不着灶台,拿板凳过脚,做饭,洗碗,操持家务。养爷爷不太会照顾人,因此,幼年父亲的心酸,也许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父亲到了读书的年纪,养爷爷也送他去了学堂,矮小的父亲,虽短小却精干,也有着强于众人的聪明,小学五年级直接跳级进入初中,又以保送的身份进入了高中,有了吃公粮的身份。然而命运又在这时候给了父亲又一次的转折。养爷爷因为担心父亲读书读出去后,远走高飞,岂不是白养了一个儿子?于是,偷偷地把父亲的粮食户口迁回了农村。当食堂师傅告诉父亲需要自己带粮食的时候,父亲顿时傻眼了。好在好心的老师,通过努力,帮助父亲,可以用土豆代替。于是那一年从学校到家三十里的路上,来回奔跑着一个不愿妥协,坚持努力的孩子,他的肩上挑着一担土豆。然而现实并不是说努力就能成功的,坚持了一年后,父亲再也无力坚持,只得向生活妥协了,他的工程师梦也戛然而止了。
16岁的父亲,回到了农村,他说这辈子的眼泪,在那一年流完了,所以自那以后,他基本不流泪。于是一个开朗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直到18岁那年,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苏北姑娘闯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我的母亲。父亲的人生再一次出现转折。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自由恋爱是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即使如今老两口总是吵吵闹闹,我们也相信他们是相爱的。父亲20岁他们结婚了,简陋的草房,东拼西凑的几样家具,还有一张雕花的婚床,他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猜父亲是爱慕母亲美丽的容颜和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吧,而母亲看中的是父亲的憨厚和学识吧!反正结婚后的12年里,他们生下了四个姐姐和我!
有了孩子,父亲更加努力地干活了,他当过老师,会计,当过村干部,也在集体企业里工作过,但终因担心母亲劳累,也因为母亲任性地不体谅而回家了。从小父亲不苟言笑,姐姐们和我都很怕他,我永远记得父亲说:“自己人吃亏上前,不要计较。”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姐妹间的团结和和睦是邻居们共认和羡慕的。
母亲曾跟我们说过,那一年四姐五六岁吧,因败血症高热不退,县里的医生束手无策,建议转省城医院,父亲攥着仅有的五块钱,哀求医生救救孩子,生死我们自己负责。医生答应了。第二天四姐醒来,轻唤“阿爸”的时候,母亲说父亲红着眼圈跑了出去,那也许是那个说永远不哭的男人,再一次的泪奔吧!母亲说那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总有人想过继个一个回去,父亲总是坚决地拒绝,我想“过继”是父亲心里永远也不能释怀的一种感受吧!
忙忙碌碌,兜兜转转的七十五年。如今的父亲却变了。从前我们聊天,他从不参与,只顾自己干活,现在只要我和姐姐们回去,他总是跟着,耳朵不好使了,还反复问我们说了什么。对母亲的嫌弃也是随时随地,但当我们说让母亲去姐姐家住吧,省得你们吵架,他又不说话了。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或许就是那种,见面吵架,不见想念的吧!
如今的父亲,时常骑着电瓶车,四处逛逛,他说他喜欢去看那些中式的建筑,亭台楼阁,我想他还不能忘怀儿时的梦想吧!而我,唯愿您康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