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那一年,我没写寒假作业
但现在不也活到了二十多
这幅字是很久之前写的,对于那时候未涉世事的自己来说,一切都很简单,再大的风浪也不过挂科、没钱、饿肚子。做一个追风少年多好,他只要想着“风”这一样事物就好了。
最近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陷入了瓶颈期,就好像身体某个地方出了故障,做什么都会卡带。尤其是前段时间没有灵感写稿子,一直拖到深夜却依旧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第二天又全部推翻从头再来,好像怎么写都写不好。练字亦是如此,小时候从来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练字纯属是爱好。现在的字体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复制了很多漂亮的字形,如今想重头再来,从写字、握笔的姿势,再到笔画、字体,但已经定性的东西很难再去改变了,因而又陷入了无法突破的漩涡中。还有很多事情也都陷入了这样的状态,我把它们称之为瓶颈期。
瓶颈期已经持续了很久,直到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我想我应该度过瓶颈期之后,再来发文,这样多少还能熬碗鸡汤,但是现在没有鸡,更熬不出汤,
七岁那一年,我没写寒假作业。
不是因为我过于贪玩而偷懒,也不是因为成绩太好不屑于做,是因为我不知道有暑假作业这回事。听起来可能有点荒谬,但是事实的确如此。我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最后一天,和所有的小学生一样回学校去领成绩报告单。老师在讲台上按照排名一个个报过去。
当一半的同学都领到成绩单的时候还没轮到我,但我心里并不是很紧张,因为本来就知道自己考得差。然而报到我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直接从一副无所谓的状态转变成一个泄气的皮球。知道自己考得差,但没想到考得那么差。本来上课就喜欢神游,这样一搞就直接“离魂”了。到最后老师发下的寒假作业,我也没听到这两个本子是做什么用,还以为是发给大家的奖励。
直到寒假倒数十多天才有同学问我寒假作业写好没,我说“寒假作业是个什么东西”
至今仍然忘不了第一次翻开寒假作业所带来的恐惧,对于那时候的自己,赶寒假作业的那几天应当是最痛苦、最阴暗的日子。等到开学的时候,结果超出了我一切预料,却又是最贴近生活的——————————寒假作业称斤卖。
虽然我所恐惧的并没有到来,但是从那以后我都是很早地写完寒假作业,因为那种深陷于恐慌,好像眼前这个事就是永远跨不过去的坎,这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好像在深海游泳,与空气隔绝,也见不到阳光,只好不停往上游,直到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世界的存在。
无所谓柴米油盐、无所谓山高水远
多日前写的文,用来提醒现在的自己
2017年2月26日 迭达
关于那些瓶颈我把它们汇总到了一起,那就是我自己的瓶颈,关于一个始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状是收拾完搬家的物品,才准备起笔赶稿,明天六点就要起床搬家了。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我没有一丝灵感,更多是疲惫。昨日刚和那人聊完,好不容易将凌乱的思绪理了理,但生活总是在缺乏充分思考的时候逼迫着你去行动。感觉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梳理这段时间所获得的答案。
一切的发生都起源于最初的疑问
曾经有人告诉我生活就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他问我我的问题是什么,我却不能说出一个具体的。现在很多问题都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而轮廓越是清晰的问题越是难以解答。
看得人越多,就越懂得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理想状态有些许偏差,就比如用乐观的心态来化解问题只能说明这磨去了问题的棱角,让它看起来不那么可怕,但实际上并没有化解问题本身;相反只是解决了问题的最后一步,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忽略了过程中关于人际网、事项标准化、以及各种规则规范的建设,那就是单纯地让问题不存在,并没有发挥“解决问题”的价值。
如果把所有的烦恼都用目标拆解来比喻,大抵也是可以根据“思考、行动、复盘”的步骤来一步步化解。这个套路也是听过无数遍但没有真正用到现实中的通用逻辑思维框架,用来梳理复杂的内心世界大概是最离谱的。
关于瓶颈期的思考
把最近脑海中的问题都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排在最前面的应当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范围太过于宽泛。因为人很复杂,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外在和内在,外在分为容貌、气质、衣着、谈吐等一系列可以用外在感官感受到的东西,而内在就更加宽广了,健康、知识、经验、品性等等。
而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工作上的自我认知,也就是在工作上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和现在的岗位、职责所匹配。这样范围就可以缩减到基本技能、工作态度、和未来规划。基本技能也就是要完善自己的文案、自媒体运营的能力,工作态度也就是抗压能力,而未来规划则是要明确到底是走技能线还是管理线。
人一旦没有目标指引,就会漫无目的地做一些无意义的事。而现在摆在面前的,离得最近的却是那一条自己不愿意走得路。经常有人说起“要跟随自己的心”,但是人的本性就是懒惰与享受,假如真要跟随自己的心那才是终结的起源。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真是有点慌乱无措,选择的时候总会听那些熟谙世事的人们各种分析,但道理谁都知道,但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达到懂的境界。
关键词:厌世主义、职业怠倦、理想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很多时候发现自己不愿与人交流,导致做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阻碍,有时候过于敏感就会逃避与人交流,这种逃避交流的心态会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做任务、生活等方面,犹如蝴蝶效应最终会引起轻微的厌世主义。这种心态非常不好,对人的伤害很大,直接导致承受能力直降。还好现在还能及时调整过来,并去发现交流中的乐趣。而职业倦怠这个词匹配到我的身上,这的确是有点偏执的,学了那么的构架,没有充分的知识面以及经验的情况,就要着急驱动“智慧”,难免会出现一个不上不下的平台期。始终是要脚踏实地将知识与经验融会贯通,“智慧”才能应运而生。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并不会随着时间就自然增长,其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如今的瓶颈也源于现在所做的事情种类繁多,却并不能将其合理归类,在思维混乱的状态下导致很多都是浮于表面,好像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不精通。不及时调整好学习方式,很容易让自己陷入理想化。大学的时候总是有信心让自己不挂科,是因为高中成绩一直很好,有成功的先例在,就会拥有较为充足的信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如此,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最高层的快乐来源。想要提升自我就要努力向高层靠近 ,获得过最真实的快乐也就不会轻易满足于现状,也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一旦经历过这样的事,即遇到过差不多的紧急事件,过去最极限的解决方式将成为今后的典范。假若最极限的方式是积极的而伟大的,那就是人生的标杆,再遇到更大的事情就会无畏无惧。
也是,的确要给自己竖立一个标杆,告别过去那个一学期不学习,用一周时间突击全科卡到不挂科的自己,那个拖延症极强、用两天两夜在网吧赶出论文的自己,那个仪式感极强、但放弃成本极低的自己。
祝愿我的“病”早日痊愈吧,也希望每一个陷入瓶颈期的你不要害怕
这世界很温暖,至少有我陪着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迭达,听我讲故事,练字,一起度过这漫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