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做一个不幸的人,知道一切,也不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而过着傻瓜的生活”——读《白痴》有感

     断断续续花了三个多月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虽然过程是蜿蜒曲折的,但好在结果是酣畅淋漓,令人受益的。一场人性百态的罗生门最终以娜斯塔霞的死亡和公爵的痴呆这种悲剧式的情节结尾。作为读者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想到两位人物会以这样的结局告别,就小说而言避免落入俗套的结尾和让读者难以释怀的感受无疑是成功且高明的,这也许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这样的文学大师让后世敬仰的原因所在吧。 回到小说本身,关于故事的情节只能说是边读边忘,最后只有星星点点的碎片化记忆了,但是对于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印象暂时还记忆犹新,趁着还没完全失忆,就简单记录一下,就当温故而知新了。

     首先是关于公爵,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很难清晰的定义,真诚、善良、单纯这些词语用于形容他好像并不为过,在某些场合的表现、某些事件的应对上好像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提到的那么“白痴”,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精明,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是否是他故意而为之的缘故;但是在诸如爱情、友情的表达及处理方式方面却让人觉得不明就以。在大多数旁观者的眼中,他展现出来的性格、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对于个人情感的处理等等方面似乎与世俗所认为的“聪明人”相去甚远,以至于让别人觉得他不值得受到正视,甚至可以轻蔑的对待。但是于他而言,对于世俗社会或者他所处于的当下的贵族社会的一些运行法则,人情世故也好,趋炎附势也罢,都是他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或者说不屑于去理解与接受。 同样,对于娜斯塔霞的理解也是矛盾的。勇敢、坚定、任性、疯狂似乎都是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就像她会在贵族名流的私人聚会中豪不掩饰的表达个人对于某些道貌岸然的权贵名流之辈的不屑与厌恶之情,也会为了逃离和躲避,选择给自己不爱的罗果仁许下违心的承诺,更会在婚礼开始的前一刻以一种极端的、近乎疯狂的方式毫无顾忌的逃离现场,以成全的名义给所爱的人带来伤害。于她而言,对于爱情的自由、自我意志的独立想必远远胜于旁人眼中的对她的看法吧。

      所以,如何去理解同一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特性?单纯用善恶、好坏、对错这种绝对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评价是否恰当?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理解这种非二元对立的特性的,能否客观的认知或者评价?个人觉得是复杂的,至少我现在的认知还不能去解释和表达,只能说在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之间一定是有模糊的部分存在,这个部分我们无法定义,也没有办法解释。因为不同个体的独特经历,对于事物的认知差异决定了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百异千差,同样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其他个体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

      我想表达的是,就读书而言,对于同样一本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不同的读者所理解的也许会完全不同,也不会与作者当时的感受完全感同身受,这是因为对于同样一件事物的的理解,不同个体一定会带有带有个人的主观感受,无关对错,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当下对于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获取到的一切关于不同个体、不同事物的评价,只是其他个体从他们自身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所理解然后表达的内容,并不完全是真正客观的事实表达,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主观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也许最终所认知的是主观的、片面的、不完整的,但起码是经过独立思考的结果,可以清醒的不幸,但不能愚蠢的幸福。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