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小镇:三拱桥下有条河」
虽然都属于湖南,但湘西一带和以长沙为代表的地区,却是截然不同的地方。
湘西位于湖南边陲地区,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外省旅行者眼里是什么样的印象,也许很多人认为湘西就是凤凰,就是张家界?就是沈从文,是《边城》?亦或是关于“土匪”、“赶尸”、“放蛊”的神秘地区?但对于我这个“内陆湖南人”来说,这里只是一片位置偏僻的纯洁净土。
到三拱桥的途中路过各种有趣古怪的地名,我只恨不能抽出手来用小本本记下。车开到村口转了好几个圈都没看到入口,原来是一条窄窄的不起眼的的小道。门口有一家小卖部,十块钱可以买好多包辣条的那种。村口有几家能吃“自助”的饭馆,十块钱十几个菜自己夹。那附近还有唯一的一家奶茶店,有wifi有空调,小姐姐又讨人喜欢,生意不错。
三拱桥小学的门卫大叔操着一口不知哪儿口音的普通话,据说他以前是英语老师?后来年纪大了,(也可能学校觉得他教得不够好叭),所以做了门卫大叔。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他能说英语的…… 但,咱也不敢问。
在这里,天一亮,一个河清海晏的日子就开始了。
人们起床后,开启他们日复一日的忠实生活。
夏天,大太阳出来了,就把被子扛到河边用大石头压着,敞开了晒。天热难耐时,脱光了身子直接跳进河里洗澡,男女不分、老少皆宜。
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治愈感:夜幕将至,山间出现的蓝色调黄昏,不断升起,直到笼罩整个村落的炊烟,光着身子结伴去河里洗澡的小男孩,见到生人会害羞的小女孩,各家门前端着碗扒饭的男女老少,那只被自家门槛绊到的大母鸡,那位让我肃然起敬的吃货小朋友,还有这里人们黝黑的皮肤,甚至是老人们脸上的褶皱,以及配色鲜艳的苗族服饰……所有风景,都在这沉沉夜色里熠熠生辉。
还有最美的,深夜里漫天都是肉眼可见的,会走动的星星。时间在这里停滞。没人关心明天的汇率和娱乐新闻,偶尔抱怨的只有天气和收成。
「人间市集:禾库的赶边边场」
咳咳,给你们城里人解释一下:在固定的时间,大家带着各自的产品聚集到同一个地点交换或买卖,叫做“赶集”,或“赶场”。湘西一带的赶集还有个可爱的名字,叫作“赶边边场”。在这个拿出手机就可以买到全世界的时代里,湘西一带依然保持着这种民俗。
据说,禾库的集市是最“苗”的,每逢农历一、六日就有(咳咳,再给你们城里人解释一下:也就是每个月的农历一号、六号、十一号、十六号、二十一号、二十六号)。那天出门前我还翻了黄历,正好是农历二十六,书上没有骗人!
五点半是清晨的五点半,就要披星戴月地出发。这是一个还能看到流星的清晨。
从所在的地方过去禾库,开车需要近两个小时路程。我瞌睡都还没醒,就被安排开一条蜿蜒狭窄、嵬峨曲折的山路。开这种路是种什么感觉呢?就是那种穿薄底鞋跑山路的时候,刻骨铭心的戳脚感,以及用一副不太好的滑板刷柏油马路时,那种真真切切的震脚感。然后再把两种痛感相结合。
然而现在替我承担这种痛感的是轮胎,道路蜿蜒到每转一个弯都要鸣笛几次,狭窄到根本无法掉头,只能冒着爆胎的危险硬着头皮往前开,后座的三个女生总是随着道路的起伏发出各种劫后余生的惊呼......
近六点半的时候,太阳开始渲染远处的山峰,我们在一片空地上停了车,准备迎接破晓。然而,此刻我的心里只有轮胎......
在我们停顿的这一档口,途经了很多货车、小面包车,里面坐满了从各个村落赶来去集市做买卖的奶奶。此外,还有徒步的。
开车都要我命了,徒步是什么概念?而且这把年纪,这弱小的身躯,这么沉甸甸的背篓......
我嘟囔了一句,要不要邀请奶奶坐个车。其实大家也想,只是车里确实空间有限。但这时,有个奶奶真的朝我们招手想要搭车,不停车也不好意思了,硬是挤挤也还是可以坐进来一个人的,于是我们决定带这位奶奶一起上山了。后备箱里勉强塞下了她的背篓,里面是一捆类似柴火的东西。
回头想想,我们出发得够早了,开了一个多小时了到达这个地方,她们走路也到达了,那她们该是什么时候出发?我不敢想。
只不过,哪怕扛着这个背篓顺利走到目的地,哪怕又顺利地做成了买卖,柴火换成了足够的钱或换到了满意的货物,就值得了吗?
然而,很快我就为自己功利性的揣测感到羞愧。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忠实的生活状态,何须你一个被利益心熏染的游客来妄自评论。
我们一路途经了很多奶奶,但是车里真的坐不下了。看着后视镜里渐渐消失的身影,我暗自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徒步高手和越野大神啊。不带任何补给,没有高级装备,脚踏一双布鞋,还要负重前行,走在这条满是石子和灰尘的道路上。
连开车的我们都觉得途经了各种艰难困苦才到达,顺利到达还是多亏车里奶奶给我们指路。终于,可以看到集市的入口了,道路很窄,我们把车停在了入口处。
在这里和奶奶道别了,她背着背篓走上了另一条人烟较少的小路,我们则闯入了热闹的市集。这时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来了,毫不吝啬地亮出它的光芒,照射在路边的水果摊上。闪闪发光的桃子们和西瓜们,看得人频频吞口水。
市集的高峰期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我们到的时候人还不算多,(徒步的奶奶们时间还比较充足,看来不会被“关门”)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吃吃拍拍,最终选择在集市尽头的一家粉店里解决早餐。由于里面太热了,我们端去了路边吃。边嗦粉边欣赏路边形形色色的路人,同时也被路人观摩着,也是不错的体验。
街上的妇女们大多背着背篓,或是用各式刺绣花布把自家小孩绑在背后,来来往往,选购自己心仪的货物;
年纪再大一点的奶奶,头上缠着高高耸起的深色头帕,听说里面还放着水果之类的小产品,但由于我身高有限,无法证实......
小伙子们一般头戴斗笠,我们本来也想买一个来着,但是试了一下发现这个直径可忒大了;
对面卖瓜的大叔饶有兴致地看着我们嗦粉,我也一边嗦粉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他大喇叭里的叫卖声......
偶尔也会有扛着大相机的叔叔们路过,在人群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和我们一样。突然觉得有点悲伤,身在此处,却其实根本无法融入。
等我们嗦粉完毕,再往回走时,太阳升得更高了,集市也更加喧嚣。
街边并没有太多陌生到让我好奇的食物,大多是油炸面团子,不太对胃口。湘西似乎本就不以美食出名,早上的粉对我来说,呵,还是不作评价了。倒是北京来的小姐姐,一直好奇米豆腐是个什么玩意儿。
逛了刺绣布料店,买了路边的大风车,吃了桃子西红柿,找了土匪抽的土烟草,买了blingbling的粉色发箍,我们再走到正道上时,已经艳阳刺眼了。
眯起眼睛看眼前这个场景,烟雾叆叇,人声鼎沸。
人间市集,刚刚开始。
「黄昏瓜地:去奶奶家蹭饭」
廖奶奶家的房子从外面看上去,就是黄土垒砌而成的样子,毫无装修可言。但就是,有种强烈的家的气息。特别是看到他们一家人乒乒乓乓地揭锅铺碗、准备吃饭的时候。桌上的菜看不太清楚,但捧在手里热乎乎的饭,一盛就是一大碗。
有人在家的时候,三张木门全部打开,没人在家的时候,则全部关上。我总觉得,在这样的村落里,不关门睡觉应该也是不要紧的吧。
昨天跟奶奶说想参观她的瓜地,她知道我们要去,还提前摘了两个瓜,但是我们实在不好意思也不方便拿着,就推辞没要。那天去她家的时候,他们全家在吃饭,看上去好好吃的样子.......然后第二天又厚着脸皮提出想去她家吃饭。
她的媳妇又怀了一胎,之前都是女儿,好像这是第三胎还是第四胎?大孙女在医院帮忙照顾妈妈了,今天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
下午六点多准备去奶奶家时,已经晚了一点。我突发奇想说从瓜地前的小路穿过去应该会近一点没那么晒。好不容易穿过小路找到那栋黄土房子的时候,却看到她家的家门紧闭。想着应该是奶奶以为我们不来了,所以出去了。就在我们悻悻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听到奶奶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她从对面走来,还是那个笑意盈盈的样子。每次看到她的时候,总是热情到笑得皮肤褶皱都凑到了一块儿。原来她是特地到村口的人家去等我们了,由于我们走的小路,所以完美错过。T.T
奶奶说的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是多听几次以后,还是能够顺利交流的。
奶奶把三张木门全打开了,家里没开灯,桌上摆着五六个菜。她问还要炒什么菜吗?我们连声说不用不用,不过她还是坚持要煎鸡蛋。
奶奶拿了四个鸡蛋出来,然后起锅、倒油。她家还有很古老很古老的柴火炉灶。油热了以后,奶奶突然说,你们来做吧。
开始我们没懂她的意思,以为她是想让我们尝试一下她家的炉灶。然后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怕我老人家不干净。我们连声说怎么会,后来想想还是不要麻烦奶奶了,于是由我锅铲一挥,煎了四个蛋。正好我已经想念了很久的煎蛋,话说这个村里的粉店好懒,全都只做卤蛋没有煎蛋……
天色明显黑了一点,我们吃饭的客厅也渐渐暗了下来。
我们一边黑乎乎地吃着饭,一边在夜幕里看着满墙的照片。进屋的左边是她几个孙女从小到大的艺术照,另一边是她的照片,原来她是喜欢旅行的,这些是去了很多地方留下的合影。
这时候,村里的广播响起来了。奶奶笑着说,等下你们走的时候,我就去跳舞了。
后来我们走时,还在奶奶家门口的水龙头里蹭了一大瓶水在路上喝。这里水龙头接的水都是可以喝的。
我们吃完饭准备离开了,不仅是离开奶奶家,也要离开这个小村和这个小镇了。奶奶一直要送我们,后来还是让她在半路回去了。可能是想到以后大概不会再见了,所以我没忍住张开手抱了她一下。
太阳快落山了,影子被拉得好长。对面河堤上,哥哥带着弟弟,光着身子在河堤边走着,往他们平时特定的洗澡根据地前进。河堤不宽,他们一前一后地走着,不时还非要从旁边的草从里穿过。就那么旁若无人、可可爱爱地走着。
黄昏薄暮,落日掉进了远方的烟囱里。天边一缕一缕的云任由落日余晖烘炙,从粉色过渡成了蓝色、紫色,最后全都融入一片深蓝里。
在今日份的星空降临之前,我们要离开了。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