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是个特别喜庆的日子,结婚的人一拨一拨的,忙得人们应接不暇,这可乐坏了那些做婚庆生意的老板们。
五一节,不冷不热,挺适合结婚的。过了这个段,可能又会一窝蜂挤到国庆长假了。人们选择这些时段结婚,主要是出于时间因素的考虑。放假了,时间充裕,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只是酒店生意太过火爆,宴请亲友的酒店只能提前预约。
结婚永远都是一件幸福而庄严的事情。不知现在的人们对结婚是怎样的态度,对爱情的理解上升到了怎样的层面。也许这话题有些大,千人千论。但不管怎样,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是人生必经之途,需慎重对待。
也许结婚了,自己就算长大了,以后就要独自为新家打拼和承担责任了。难怪我结婚那时,年龄稍大的亲友对我说:祝贺你,做大人了。当时我听完后,心里挺纳闷的,怎么我结婚就做大人了。心里这样嘀咕着,但没有去继续探问。记得那是年纪还小,就二十三吧。照理说这样的年龄有的还在学校读书呢,但在我们农村,这样的年龄当时绝对符合结婚条件。
不想去纠结先结婚还是先立业的问题,正如不去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结婚是情感的水到渠成,结婚是相爱的男女以正当的理由解决相思之苦的最好的途径,结婚是将承诺变成现实的最好方式。
依然还记得小时候村里人结婚的情景。那时结婚分两天,头一天叫“过礼”,第二天才是结婚的日子。“过礼”,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男方安排一些帮忙的好友,在媒人先生的带领下,带上事先和女方商妥好的物质去女方家里贺喜。所有的物品都戴上喜庆的大红囍子,就连那条肥胖的大猪也用红色的染料被涂成吉祥的模样。只是胖胖误是认为是自己要去迎娶新娘,高兴的一路上哼着小曲儿,哪里知道它走的是一条不归路,等待它的将是无情的杀戮。
帮忙的人会在中午前赶到女方那里吃中饭。在快到女方家的时候,男方管事的就燃放炮竹,好及时告知女方做准备,男方派的人来了。我们管放炮竹叫“放报信铳”。吃完中饭后休息一会儿,出发前将女方的“嫁妆”抬出来绑好。那时还没有现在的乡村公路,即便有也是窄窄的土路,坑坑洼洼的,相当不好走。所以女方的嫁妆只能肩挑或者杠抬,后来就用板车去拉,这倒比原来省事多了。
“过礼”的那天晚上也挺热闹,男方家里“坐十弟兄”,女方家里“坐十姊妹”。第二天就要结婚了,头一天晚上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召集到了一起聚聚。一是怀旧,二是送别,三是祝福。只是这样的风俗在农村一直都很盛行,起码我们这里那时是这样的。
“过礼”这天晚上,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是娘亲舅大。所以那天舅舅是最尊贵的客人,做舅舅也是最大的荣耀,可以享受特别的星级服务,坐最尊贵的位置,有专人相陪,菜可以随意添加。当然舅舅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是要“出汗”的。男方那时流行“贺匾”,也会安排专门的乐队去舅舅家去接舅舅迎婚匾,挺热闹的。到了新房,乐队的师傅们会将鼓打的格外响,唢呐吹得格外激昂喜庆,为了向舅舅争喜烟。那场面既热闹又喜庆,引来许多人围观。
结婚那天,男方再次派人去女方家里去迎娶新娘。有一点和电视里古人迎娶和现在人结婚时迎娶有些不同,那就是,新郎不能去女方家里。只能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才能携新娘去女方家里去拜谢,这礼数叫“回门”。于是有的地方就有“回门宴”或“回门酒”之说。
对于结婚,赚头最大的应该是男方。虽然出了些彩礼,但不仅收获了女方丰厚的陪嫁,还赚了一个人,可谓“人财两收”。女方就不同,自家辛苦养大的女儿就这样被别人娶走了,心里破有些不是滋味。难怪有些地方去现在还流行哭嫁的。说实在话,那场景挺感人的,母女抱团哭得可泣可惨,简直成了两个泪人,让不少容易被感动者看后赔泪不少。
结婚是件开心的事情,那就说点开心的话题吧。
要说开心的话题就是“闹洞房”。像我这样的年纪都应该亲历过,对于那样的经历应该还是有很深的记忆。
那时候,我们那里农村结婚时新娘子进屋都是在傍晚时分。即便来得稍微早一些,也要等到夜幕降临了才能进新房,不像现在都改在中午结婚,还必需要新郎倌抱着下车进洞房。
放“报信铳”的人会根据天气情况做出相应的决定。到了可以进屋的时候,就将炮竹燃放,及时提醒男方家里做好新娘子进屋的迎娶准备。在新娘子进大门时,有懂礼数的司仪端着早已准备好的茶盘子,盘子里面放了一些米粒,嘴里一边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语,一边不停地将手中抓的米粒撒向新娘子,仿佛这样以后就驱除了新娘子身上的邪恶,新娘子就能以最纯洁的身体进入婆家,为婆家添福生子。这个礼数完后,还要和新郎一起在祖宗的灵位前进行祭拜,从这以后就是新郎家里的人了。这一礼数,我们这里叫认祖,只是现在好多地方都已简化。不过这样也好,新时代,新事新办。认祖后,新娘和新郎一起去厨房“抬茶”,感谢师傅们为自己的婚宴操劳。
经过这些繁琐的礼仪以后,就可以入桌开席了。餐桌摆在新房里,主要是新娘那边陪同人员,我们称呼为“少亲家”。吃饭时有一些爱热闹的人趴在窗户边或是围在房门口,看新娘子用餐。有些顽皮的孩子会不时喊上几句:看新娘子吃菜的样子好好看咯。这样一喊,人们的目光就全部汇焦在新娘子身上,羞得新娘子一脸通红,只能放下筷子羞涩地低头不说话。这样几番折腾后,筵席就草草收场。
饭后,闹洞房的活动就开始了。年轻的亲友们会缠着美丽的“少亲家”,要她们准备糖茶,要她们发喜糖,要她们发喜烟,然后要求她们将烟点燃。点烟是一门技术活,记得那时还没有打火机,使用的都是火柴。当某个被相中的“少亲家”点火时,那个闹洞房的人就故意借点烟的机会哈一口气将火吹灭。这样烟没有被点燃就不能算数,“少亲家”就只能忍着性子继续点。这样来回三四次后,闹洞房者方肯作罢,烟点燃了,这样的折腾也就到此为止了。
“少亲家”只是这场闹剧中的配角,主角永远都是新娘和新郎。人们会想着法子去闹洞房,咬苹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头戏。用一根长线栓住苹果尾部上的叶柄,然后站在高处吊着,晃动着,新人不允许用手协助,只能用嘴去咬。这个游戏主要测试新人的默契程度和协作精神,在娱乐中进一步增加新人的感情。
这些都是小时候结婚时的情景,虽然事隔三十多年,回想起来仍然沥沥在目,如同发生在昨天。真的挺怀念以前的那个时代,生活虽然有些清贫,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挺淳朴和善。然有些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怀念去追忆。
也许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那代人最珍贵的财富,感谢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感谢自己能被那样的时代温柔地拥抱过。同时也感谢您读着我的文字和我一起分享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快乐。
“我们结婚吧”,在五一这样特别的日子里,祝福世间有缘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