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的路上,我一直在等你

近来又读了一些文章,其中不乏有一些阅读量10万+的公众号推文,其中几篇大多篇幅都是一些平谈无奇的故事,外加一些想法,可就是对我有一种不知名的吸引,不得不说,这种感受已经熟悉到不知道是第几回了。

1

想起很多年前的一节作文课,语文老师熟练地投影了一篇作文,恰好是我的。


那时是夏天,窗外却没有蝉鸣,一片寂静,讲台下似有似无的声音却格外刺耳,直至语文老师重复两遍“这篇作文给满分也不算高!”后教室才静了下来。


那节课格外的长,我在每一种声音下沉默着,思绪万千……

直至今天想起那节课,仍旧是很复杂的思绪涌上心头,会因为别人给予的肯定而怀疑自身,也同时会因为不被肯定而略感沮丧,但同时也会告诉自己,如今早已时过境迁,不过是又一次感慨罢了。

之后的几年里,我的文章时常会得到肯定和否定,只是随着我写作时连笔的程度越来越深,频率越来越高,这样的声音如我期许的那样越来越少。

或许是当时年少,不懂得即使是相同事物下莫衷一是也是常态。只能学着用自己的方式逃避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不过在当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多年后想起,那些否定的声音有点像生活里的磨难,我们可能会因其而成长,但经历过后并不愿意因此而感谢。并且可能像我一样,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只能一味地去逃避。


2

之前挺喜欢的一个作家,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但他发的每一条微博我都会看,几乎只要是他的文字,就已经足以吸引我。


一个偶然的下午,我在某个平台看到很多人对于这个作家作品的评论,大多都是否定的、无声的议论。


看的久了,也觉得有点像当年的作文课,每一条评论都好像是有声的,竟有一些刺耳,只是我再也没有当年的不知所措,顿时觉得自己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也不为过。


究其原因并非因为主人公不是我是那个作家,而是那些我经历过的,如今看来,倒有些云淡风轻了。

再读那个作家的作品时,我很少会想起那些看似客观的、不满的议论。因为这些年里,我也和那些读者一样,遇见过不喜欢的作品,也同时读到过让我心动的文字。只是没有将那些否定以“客观”的形式表达出来。

那些最美好、最动人的文字往往都是由一种真实的情感内核所驱动的,故事可以虚构,时代可以改变,情感却是持久而真实的,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这正是因为文字与读者间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广泛共鸣。


3

我平时会关注很多作家,也喜欢他们每一个人的文字,有时候他们彼此和我甚至在同一个问题下态度不同,观点不同,但细究起来,却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因为每一个作者的文字都独有魅力,不因华丽的辞藻,也不因深刻的道理,只是恰好与这茫茫人海中的一些人能产生共鸣,恰好以情动人。


文字与读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禁锢,有时只差一个“恰好”。

这次写的这篇文章很短,关于这些我的心路历程却很长,大概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经历过被否定的日子,或者看着喜欢的作品被否定,我也曾逃避过,甚至现在也不愿意直面于此,其实不论接受或逃避与否,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在写作的这条路上,我们常常面临否定,但更多时候只会选择自省,逃避和接受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不宜妄自菲薄”却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这条路上,我们还需耐心等待,愿每一份等待,都敌得过人海千千,也可见字如面。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本文首发于gzh[易北的小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