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的基础性问题

——学习《遥感科学的内涵与基础性问题》笔记
咱今天来说说这遥感科学。您别看这名字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隔着老远用高科技手段去研究地面上的东西。这东西可厉害了,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火了,现在都成国家一级学科了。您想想,这得多厉害!
遥感科学到底有啥用呢?嘿,用处可大了去了!地球系统研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哪儿都能用得上。就说农业吧,通过遥感科学,咱能知道庄稼长得咋样,有没有病虫害,是不是缺水。这比农民亲自下地看方便多了,简直就是“天上的眼睛”!
那这遥感科学里头,都有啥门道呢?首先,咱得知道地物的三大特性:辐射、光谱和时相。辐射特性,简单说就是地物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和发射能力。光谱特性呢,就是地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反射和发射强度变化。您想想,这不就跟咱看彩虹似的,颜色不一样,反射的光也不一样嘛!时相特性就更神奇了,说的是地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比如,庄稼从种下去到收获,这过程中的变化,咱都能通过遥感科学看个清清楚楚。
这三大特性听着就挺玄乎的,但还没完呢!咱还有五大效应:尺度效应、大气效应、角度效应、邻近效应和传递效应。尺度效应,就是不同分辨率下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您想想,咱用放大镜看东西和用肉眼看,那肯定不一样嘛!大气效应呢,是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您别小看这大气,它能把信号弄得乱七八糟的,就像咱戴了个有色眼镜看东西一样。角度效应就更神奇了,观测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您想想,咱从正面看一个人和从侧面看,那感觉肯定不一样嘛!邻近效应呢,说的是周围地物对目标地物的影响。就好比您在人群中,旁边的人也会对您产生影响。传递效应呢,就是信号在遥感器里头的传输变化。这就好比咱传话游戏,传到最后,意思都变了。
您说这五大效应听着是不是挺复杂的?其实,搞清楚这些,咱就能更准地分析遥感数据,更好地理解地物的特性,还能开发出更厉害的遥感技术。这不,科学家们就是靠这些门道,把遥感科学搞得风生水起,为咱的生活服务。

1. 3大特性、5大效应

3大:辐射、光谱、时相
5大:尺度、大气、角度、邻近、传递

2. 辐射、光谱、时相

1)地物辐射特性反映地物在不同特性电磁波段区间 (如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
长波红外、荧光、微波等) 的辐射强弱整体性变化,与地物理化特性密切相关。



2)地物的光谱特性表现为地物反射和发射信号强弱随着波长的变化,从辐射源上看包括太阳、地物自身和其他发射源。从可见光到微波谱段,地物因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差异造成吸收、反射和发射特性在不同波段间出现明显差异性,即“谱”特性。




3)地物的光谱反射或发射特性通常随时间呈现规律性变化,可用作地物遥感识别或特性反演,
这就是地物遥感的时相特性。


3. 尺度、大气、角度、邻近、传递

1)尺度效应一般是指在同等成像条件下由于空间分辨率或点扫描密度不同导致的地物遥感特性和参量的变化。


尺度效应在可见光部分分为分辨率尺度、生态尺度和信息尺度。
2)大气效应是指遥感成像过程中电磁波收到各类大气粒子吸收、散射和发射的影响,早晨图像信息发生辐射畸变的现象。

3)角度效应是指地物与电磁波的作用时具有明显方向性,是地表与光线作用的基本宏观现象,
使得地表散射辐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辐射值随入射辐射角度、遥感器观测角度、电磁波波长不同而存在差异。





4)邻近效应是指在一定遥感成像模式下地物间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分布,使得不同地物间形成入
瞳交叉辐射,即非目标像元对目标像元辐射贡献,它受地物间空间分布和遥感观测模式的双重影响。



5)传递效应是指包括地物的电磁波到达遥感器入瞳处进入遥感器系统后,信号传输、光电转换、数字化记录等过程引起的成像质量变化。


4. 遥感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引发了数据驱动的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新范式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式,还推动了遥感科学从传统的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1)人工智能对遥感科学的推动作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高效处理海量、多源的遥感数据。例如,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特征提取,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效率和精度。
模型优化与创新:人工智能为遥感科学提供了新的建模思路。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优化遥感器的设计参数,提升遥感数据的质量。文章提到,通过模拟软件(如DIRSIG)进行图像模拟,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优化遥感器的性能指标。
多模态数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融合光学、激光雷达、微波等多种遥感数据,充分发挥不同数据源的优势,提升遥感信息的提取能力。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将高光谱数据与激光雷达数据相结合,更准确地估算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湿度。

  1. 遥感科学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支持
    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结合: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遥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遥感科学的物理基础(如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强调,将物理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遥感数据,避免单纯依赖数据驱动模型可能出现的偏差。
    先验知识的融入:遥感科学的先验知识(如地物的光谱特性、辐射传输模型等)可以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解释性。例如,在深度学习模型中引入遥感科学的物理规律,可以更准确地反演地表参数。

  2.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遥感科学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
    多模态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的结合:构建一个既包含遥感物理模型,又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框架,以实现更精准的遥感信息提取和反演。
    全链路、多尺度的遥感数据处理:从数据获取、处理到应用的全链路优化,以及在不同尺度(从全球到局部)上的遥感数据解析,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应对新型遥感载荷的挑战:新型遥感系统(如高分辨率卫星、激光雷达等)将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但也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