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姜婧姮、许庆林 通讯员:周欣如、张艺馨
7 月 7 日,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身影出现在 “湘中辣源” 湘潭县排头乡的田埂上。作为 “乡村振兴促进团” 的一员,这群年轻人带着专业视角,以传统美食传承与健康科普为切口,要给这片因辣椒而鲜活的土地,带来一场传统农耕与现代思维的 “碰撞实验”。
椒田实验室:给百年竹根椒配 “生长方案”
黄荆坪辣椒 2 号示范基地的晨光里,管护负责人肖建平正拿着实践团成员递来的土壤检测记录表讲解:“你们看,这磷含量正好适合竹根椒扎根 —— 这可是咱湖湘学派发源地才有的‘土密码’。” 他手里的 “黄荆坪竹根椒” 是百年自留种,形似竹根的外形里,藏着老祖宗传下的农耕智慧。
但让这颗 “红珍珠” 真正 “出圈” 的,是现代科技的加持。实践团成员蹲在椒田边观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了传统农药,精准配比的肥料按作物需求 “投喂”,“合作社 + 农户” 模式让 800 亩椒田连成一片 —— 这哪里是普通农田?分明是传统品种与现代管理的 “共生实验室”。“商标注册下来后,咱这辣椒就有了‘身份证’。” 肖建平的话里,藏着 “一乡一特” 的新期待。
灶台传习所:用辣酱熬出乡土 “情感 IP”
正午的农家灶房里,肖建平的妻子正教实践团成员剁辣椒:“要顺着纹路切,发酵时才入味。” 案板上的竹根椒还带着露水,转眼就和盐、糯米粉拌在一起,装进陶罐 —— 这是传了三代的辣酱手艺,如今成了实践团镜头里的 “非遗素材”。
“以前就自家吃,现在年轻人帮着拍视频,城里订单都来了。” 肖家人的话点出了关键:这罐辣酱不只是调味品,更是能传播的 “情感载体”。席间聊起辣椒的故事,从 “给在外打工的娃寄辣酱” 到 “村干部帮着找销路”,团队突然明白:乡村振兴的 “破圈点”,或许就藏在这能勾起乡愁的烟火气里。
乡野调研室:从村民心声里找 “振兴算法”
“要是能搞个辣椒采摘节,让城里人来体验就好啦!” 下午的村头访谈中,村民的一句话被实践团成员记在调研本上。分三路走访的团队,收集到的不只是问卷数据:有老人问 “辣酱怎么存才不变质”,有年轻人提 “能不能搞电商直播”,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诉求,成了最珍贵的 “需求清单”。
“我们学化工的,能帮着优化储存技术;学营销的,可以策划推广方案。” 实践团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给这些诉求匹配 “高校解法”。在排头乡的 “辣椒宇宙” 里,一颗辣椒早已不只是作物 —— 它是生计,是记忆,更是能串联起 “种植 + 加工 + 文旅” 的产业链条。
离开时,夕阳把椒田染成橙红色。实践团成员带走的,除了满罐辣酱,还有一份 “待办清单”:整理种植技术手册、剪辑辣酱制作视频、对接电商资源。他们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传统与现代 “握手” 的开始 —— 当竹根椒遇上青春智慧,这抹 “红” 定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长出更茂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