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为什么那么难?上节提到大象和骑象人的故事,我们让自己改变往往忽略大象,只关注骑象人,认为人都是充分理性的。但实际上我们心里的那头大象往往才是决定我们行为最重要的力量。而需要改变大象,只有创造新的体验,让大象有所触动,改变才能发生。但要创造新的体验就必定要抛弃旧体验,而抛弃旧体验才是真正困难的事。因为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体验,有好的体验,不好的体验,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经历。面对这些经历我们都会做出不同的应对反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心理应对机制。
这种对环境的心理应对机制就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
这个词我之前也听说过,大致就是一个人在所处的环境待久了,很怕跳出这个环境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之前我在大学毕业后进入的第一家公司待了5-6年,虽然在那里学到很多,也成长很多,但在后期我明显感觉我的成长已经停滞,虽然有离开的想法但却没有离开的行动,甚至觉得可能一辈子都会待在那里。当然,后面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那家公司已经无法满足我的追求,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离开了。
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两年我的成长比在那家公司快多了,当时真的应该更早点醒悟,在成长停滞的时候就应该坚决离开。但是没办法,那段时间我心里的那头大象比理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让我待在牢牢地待在心理舒适区里,不敢往外走一步。
当然,这门课告诉我们,心理舒适区的概念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作者举出《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阿布,他在监狱里被关了50年,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精神崩溃,最后选择了自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监狱的环境虽然恶劣,一点也不舒适,但有时面对困难的环境也可能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
这点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是这样。他在大学交的第一个女朋友,是我们班的纪律委员,出了名的凶。那女的平时对他各种批评、职责,甚至要什么买什么。在大学那会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时,还要给她买钻戒和手机。他自己也感觉非常痛苦,经常受伤回来,一个大男人在大半夜还抱着我们哭诉。我们也不止劝过多少回,但并没什么卵用。后来还是那女的提出的分手,再后来他交的几任女朋友几乎和前面的那位一模一样。我们后来终于看懂了,他就喜欢受虐了,这种受虐模式就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人和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变不了呢?
因为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所难以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这节我们认识了心理舒适区,明白了它的形成原理,但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却非常难,因为它扎根于我们的头脑底层,而且每个人的心理舒适区都千差万别。
下节我们再介绍通过工具的方式如何去发现他。因为也只有发现,才能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