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论我此生看到的最美的桃花,要数在西藏的林芝。
林芝,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因海拔稍低,纬度较低的缘故,风景和西藏大部分的地区有很大的区别,因气候湿润,植被茂密,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
林芝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高大隆起的山体,记录了数千万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神奇的地壳运动,承受着神秘的来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这些山脉高大入云,山脉不像大多数西藏光秃秃的山,而是覆盖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因此氧气充足,空气新鲜,风景优美,而成为很多在海拔更高的地区的朋友休假时必选的地方。狭长的尼洋河谷,在夏季浩浩荡荡,雄浑壮阔,秋季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别有一番风致。可以说,无论哪个季节来,林芝都会敞开她宽广的胸怀,来接纳疲惫的你。尼洋河是发源于西藏米拉山的一条河流,中途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拉萨行车翻越米拉山口,一路向东便是沿着尼洋河一路到达林芝。
每年的三月中旬到四月初,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迂回,进入支流尼洋河,给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尼洋河谷两侧的山林带来了片片生机。冬季的山林,像是素色的山水画一般,晴天时以深绿色甚至有些墨绿的色调为主,雨雪天时则是以银装素裹,看着有些肃穆,与春季的活波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谓春雨润物无声,但是那耿直的色彩变化却逃不掉人们刁钻的眼睛。因为暖湿气流的影响,山上的郁郁葱葱的墨绿色开始向青葱色泽转化,冬天的风,脚步也变的轻了,在尼洋河的水波里,留下层层波澜。随着春风的吹拂,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开始探出了头,好奇的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土黄色的大地开始又了鹅黄色的生机。
最惹人眼的还是河谷两侧一簇簇,一丛丛的山桃花。听当地的百姓说,林芝的桃树,大部分是野生,是牛羊,在成熟季节时,把吃剩的桃核带到河流两侧,田间地头,一季季,一年年,轮回成长,焕发着新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这样描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源自他的想象中的世界,表达的是内心的期望,以及在乱世中内心些许的不安 ,幸运的我,在现实中遇到了真实的“桃花源”。

从拉萨到林芝,在拉林高级公路上大致需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到了林芝地界,画面像是画家调色盘一样丰富多彩起来:传统的藏式民居,多是白墙红窗,院子的外墙多是牛粪饼砌成的矮矮的墙体,颇具民族特色;而在林芝地区行走,你会产生一种错觉,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的村子,一家一户,院落规整,分布错落有致,红色,蓝色的屋顶,石头砌成的院墙,或是风格分明的分布着道路的两边,时不时还有几头牛儿在道路上溜达;或是隐约的坐落在山脚下,遥遥相望,若隐若现在桃花丛中的村子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将车子停在离林芝不远处的桃花村,大大小小,层次分明的桃树,在高下的山上分布着,偶尔有一片平地,种有面积不大的油菜,因海拔高度的原因,这些油菜尚未到开花的季节,全都低矮矮的伏在地上,绿油油的底色为上空的粉色桃花增添了几分姿色,虽然没有将最美的花朵呈现出来,但是这样鲜花陪衬的绿叶,也是别样的美丽。
桃花村的周边,间种着植株均匀的柳树,这些垂柳,千万条柳丝垂下,绒黄色调,更衬出了桃花的娇嫩,在藏多年的前辈们说,这些柳树在当地被称为“公主柳”,是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从自己的故乡带到第二故乡来的,百姓为了纪念文成公主,特将高原的柳树称为“公主柳”,想来也是一段佳话。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广博的西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去欣赏,去到达。
希望你来,看到西藏别样的美。
这是我关于西藏的第23篇文字,如果你喜欢,我还会认真的写下去,在西藏生活的两年,带给我很大的改变,无论是生活还是内心,我想把西藏的美分享给您,让这种天地大美,大家共享。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西藏的故事或者风景,可以在留言区留言,感谢您的阅读。
文字写于2016年4月,更改于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