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宁犯武人刀,莫犯文人笔。哪怕得罪练武的,也别得罪耍笔杆子的。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加工,曹操成了史上最大的奸雄。甚至有古人杜撰说,某日见母猪生一小猪,背上写着:“曹操”,疑为恶人受报,以肉偿还宿业云云。在民众的心目中,奸雄曹操做的坏事无数,杀害吕伯奢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这件事在《三国演义》里用了三段文字: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这段场景描述十分生动,画面感十足,这当然是罗贯中的才学所致。然而其中也有几个重大的疑点:
疑点1.吕伯奢邀曹操到家,入坐后便自己走开,到了里面(可能是后堂?),过了半天才又出来。哪有客人到家,自己不说有什么事就径自走开之理?即便走开,也该留人相陪吧?把客人晾那儿算怎么回事?
疑点2.曹操与陈宫二人偷听家人谈话:绑住杀了,怎么样?于是二人只说了一句话,马上冲进去杀人。从偷听谈话到杀人,中间可说十分迅速了,结果搜到厨房发现一头猪被绑住。请问岂有先捆住猪再问“绑住杀,如何?”的道理?
疑点3.吕伯奢说家中没有好酒,急忙骑驴出去买酒了。岂有孙男娣女一大家人全都去杀猪,而老爷子自己出去买酒,把客人自己放在屋里的道理?一般应该是老爷子陪客,打发一个晚辈出去买酒比较正常。
疑点4.捆住猪,难道猪不叫的吗?小时候看杀猪,叫的那叫一个惨啊。一些小说里形容人惨叫,也写“杀猪一般”的叫。吕伯奢家的猪是咋了,打晕了不成?如果猪叫了,必然会被曹操和陈宫听到,那就不会因误会而杀人了。
有上述四个疑点,这段故事可以说破绽百出,是罗贯中故意留下漏洞还是强行编造导致无法自圆其说呢?总之小编认为这段描写很不可靠。那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就只有求助其他历史记载了。
请看裴松之注引《魏书》的记载: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现在曹操有一个很好的杀人理由:正当防卫。而且当时吕伯奢并不在家。从成书时间来看,这段文字应该形成于西晋初期,距离三国时代并不久远,这就是说,这段记载应该很接近真相。但作为国家正统的史书,又有“为贤者讳”的传统,即贤能的人做了错事,史书不能写的太直白。这样推测,很可能曹操杀人是真的,但理由却不太光明正大。不管怎么说,曹操没有杀害吕伯奢。
《世说新语》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相比《魏书》的描述,曹操开始面目狰狞起来,他杀人的理由只是怀疑人家要害他,这属于迫害妄想症。文字描述不但很符合曹操性格,也很符合逻辑。因为曹操背弃董卓逃跑,心情恐惧紧张,草木皆兵也是有的,因恐惧而杀人也说的过去。
孙盛《杂记》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段又在《世说新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自白,在这种情况下,这八个字的意思大概就是:宁可杀了别人,免得自己被杀。可以说与《世说新语》的记载并不矛盾。
从上面对各种史料的分析来看,可以肯定曹操并没有杀害吕伯奢,最多只杀了他的几个儿子和家人。对这一点,应该给曹操大人平反冤狱了。至于杀人的理由,正史说是因被抢劫而正当防卫,野史则说他是迫害妄想症发作。各位看官,你更愿意相信哪种说法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