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月静
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林先生的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深深折服了。
书中有很多对禅心佛性通俗易懂的阐述,读来令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如果你想做到心无挂碍,内心澄明,那么一定不要错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什么是我心?
你真的了解你的内心吗?心理学里有个乔哈里视窗,里面提到,每个人都有一个对自己的未知区域。而你不曾了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
林先生把内心的光,比作月光。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请看下面的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阳明《蔽月山房》
王阳明龙场悟道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也多亏了阳明把自己置身自然之中,放空自己,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月的小和大,取决于眼界,月的暗与明取决于人心。正如那句禅语,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灭。
又如苏轼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起初的东坡居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认为,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直至悟道,才明白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再如六祖慧能智慧初现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如果人们懂得放下执念,只是让一切回归本有的佛性,便不会被尘埃所染。
每个人都有悟道的潜质,人的内心本就有光明与善良,只是被现世的种种欲望和烦恼覆盖,使得本心无法显示真善美的一面。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浮沉,就能得到平等安详的状态”。
如何才能做到明心见性?
觉察,俯瞰,内观
正如林先生所言,我们不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张开内向的眼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俯瞰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开心时,世界仿佛也充满爱;而我们愤怒时,我们会把同样的际遇视为晦气,把气撒在我们爱的人身上。其实世界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情感给世界罩上了一层滤镜。
想法没有好坏,情感也没有好坏。也无所谓想留下或者想远离的,而是平和地去觉察这些情感的特性,它是怎么产生的,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情感来去时身心发生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试图阻止情感的发生,因为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只是要找到更灵活的应对方式,要对它们有所意识,感受并了解它们的特性,与它们共处却不屈服。
负面的经历和情绪也有其价值,董卿曾说,”没有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生活本来就有种种喜怒哀乐。痛苦让我们学会反观自我,思想得以升华,学会从容应对生活。
修心
通过内心修炼,让心灵获得平静。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明了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与其中的智慧。
“想要追求人生更高的奥秘,一定要在心灵上有所准备。要养成慧眼,这样才能领域真正的"道",如果没有慧眼,最好的道理摆在面前也会失之交臂。”
万事万物并没有绝对的价值,而是源于了解的深浅。唯有心灵的提升才能体悟到事物的奥秘。
尾声
用《我心光明》书中提到一首偈作为结语: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生,台湾高雄人,
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岁发表作品,20岁出书,30岁前遍得台湾地区文学大奖,30多岁入山修行,40岁悲智回归。
林清玄的作品清新优美、富含禅意,关照一粥一饭、一叶一木。
余秋雨评价他的文章,“充满样境的喜悦,吸引人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世界"。南怀瑾、星云大师、于丹等温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