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部分、与现实的联系
1、1990年本书中的核心理念,许多在当时都显得很激进,而现在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中,融入人们的管理实践中。
手头的这本书是09年的版本。现在,又快过了十年。
09年,我还不太能接受信用卡,而现在大家都用移动支付。
VUCA时代,变化会更频繁和激烈。以前十年一大变,现在是变化年年有,三年可能就一大变了。
2、尽管大家几乎都提倡增进交流,但领导实际项目所要求的那种开放精神,却是很少见的。
要超越参与式开放,可能会很困难,而对寻求保持控制的经理人,尤其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要面对那种脆弱,他们还没有准备。
反思型开放的特点,是真正的思想解放,那是深层聆听和真正交流的第一步。
参与性开放标明的是态度,而非内心所想。组织环境如果不开放、阶层严明,人很容易有所保留。
现在提倡扁平化管理也是一种增进交流的方式,但反思开放意味着将自己的思想完全暴露,不管是对于员工,还是领导,都会让人觉得有点害怕。
我个人有幸在职场中经历过反思性开放。聆听、接触同事内心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另一面,非常的激动、让人印象深刻。但当时,组织营造的自由、包容、安全氛围,团队的共同尝试,是驱使自己愿意去开放的重要因素。如果组织和团队缺乏这些因素,为了安全考虑,人很容易隐匿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家庭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先生在外地工作的那段时间,家人重病,我在工作和医院之间奔波。我经常与他吵架,谴责他为了工作让我背负更多的责任。这样的争吵让两个人都很痛苦,敏感而纠结,焦虑而无解。
后来我剖析自己,其实究其原因,并非是做的事多让自己觉得累。而是觉得做了这么多事情,对方并没有做些事情让我觉得他和我在一起,不管是情感上还是行动上,让我有孤身奋战的感觉。而我希望他能看到我的努力和不容易,在情感上支持我,让我觉得不孤单,他的表达弱势和钝感,却没有满足我的需求。
经历这样的沟通让我们承认了自身的脆弱和缺点,进而谈论真实的想法,明确彼此的心意,针对性的提出要求。
从对峙争吵到互相了解彼此,发挥个人所长给予对方支持,我们走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开放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3、圈圈小组始终让我们保持相互的连通,每天都帮助我们创造社区氛围,帮助我们一起面对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在微信里群很多,但最活跃的反而是人数不多的小群,这也是一种圈圈小组。
小区群有500人的大群,有100多人的实名群,而最熟悉、最活跃,最能有效连接的是业委会群。大家更熟悉,更有代入感,有共同目标,遇到问题,会一起去解决。
启发和收获
1、接收新观念,而非第一时间拒绝
2、对于熟悉、认可的人,可在环境成熟时,进行反思型开放
3、感兴趣的领域,加强圈圈小组的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