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完成今天的作业:
1.文中说,“明眼人看的出来,这一做法本身就是我对高考失败的防御!”您作为“明眼人”,请指出这是哪种防御?
2.复习作为参与性技术的自我暴露,并熟练掌握暴露的四个层次。
3.体会并从理论上掌握印象管理技巧。
4.反思为什么“成功了不骄傲不易,而承认自己失败了实在太难了”?
防御机制是精神动力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因此它也叫做动力机制。所谓防机制,实为精神内在的防御机制一语的简称。它由一定的动机作用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快。精神动力学说认为,各种防
御机制都是无意识的防御机制。尽管人们完全有可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用,但这种运用是继发的,在精神神动力学说看来是不太重要的。
防御机制见之于任何人的心理,包括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因此,不能说
防御机制本身是病态的或异常的。只有当防御机制失效,即不能使自我免于痛苦,或者自我虽可以免于痛苦,但由于防御机制运用不当或过分,以致破坏了
心理活动的经济原则,或妨碍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这才能视为病态。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一部分是精神动力学派普遍公认的,而另一部分则否。顺便一提,防御机制的诸概念间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区种属关系、等位关系、相反关系、
内涵部分相重叠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御机制可以同时起作用。
阻抑: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借助于它,意识所不能容忍的冲动或观念被禁锢于无意识之中,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能觉察或回忆。
组抑与压抑不同,后者是意识的。李老师的防御机制里有压抑防御。
升华: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借助于它,意识所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的本能冲动被净化、被提高,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
退化: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借助于它,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期的水平,亦即当事人主观上感到更为满意的水平。成人遇到挫折时呈现的幼稚反应,可视为退化之一例。
同一化: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借助于它,一个人力图
自己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精神病病人自称为某伟大人物等,都是同一化的例子。同一化在人际情绪态度观点等的感染中据说起重要作用。与罪犯同一化被认为是犯罪心理常见而重要的环节。
象征化: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借助于它,内心的某种
观念或情绪以外在客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古今各种文化中,象征被广泛采用。还有分离,转移,替换,发泄,投射,投情,摄入,反转,否认,幻想代偿,合理化,理想化,赎罪,解除等等
自我开放技术,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等,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二者的一种特殊组合。
自我开放在咨询会谈中十分重要。咨询师的自我开放与求助者的自我开放有同等价值。它可以建立并且促进咨询关系,能使求助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扰,感受到咨询师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借助于咨询师的自我开放来实现求助者更多的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
(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若感受是积极、正面、赞扬性的,则为正信息,如“对于你刚才的坦率,我非常高兴。”一般地,正信息能使求助者得到正强化,使求助者愉悦和受到鼓励,但传达的正信息须是实际的、适度的、真诚的,不然会适得其反。若感受是消极的、反面的、批评性的,则为负信息,如“你迟到了20分钟,我觉得有些不愉快。或许你有什么原因,你能告诉我吗?”传达负信息的自我开放时,应注意到它可能会产生的负作用,也就是说,不能只顾自己表达情绪而忽视了体谅求助者的心情。所以,上例中后半句是必要的。
(2)自我开放是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注意事项: 1.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咨询关系上,有一定的会谈背景。若突如其来,可能会超出求助者的心理准备,反而效果不好。 2.自我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都应与求助者所涉及的主题有关,若咨询师自我开放的数量太多,就可能占用求助者太多的时间,故应适可而止。 3.咨询师,尤其是初学者务必注意,是否对求助者开放,一般应以求助者请求为准,咨询中应该反对随意的,过于主动的自我开放。有时,即使求助者提出请求了,咨询师也不一定进行自我开放。应该注意避免自我开放可能带给求助者的不利影响。 4.咨询时是否进行自我开放,要考虑开放后对咨询的影响。自我开放应以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促进求助者进一步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是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1)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里,每一个体都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角色。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就要实施有效的印象管理。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但理解了,并不一定表示个体就会按社会要求行事。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比如,人们认为外表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所以个体往往留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同时,通过各种办法自我抬高,让他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特殊的方面很优秀,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良好印象,需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的行为举止,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要求,会给人留下一个“好教师”的形象。4.投其所好。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谄媚、施惠等手段。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从浅到深可以这样分:
先记住四个字——装、服、体、心
人际关系与相互作用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也就是熟知饮食习惯,有什么偏好呀,好像两个人见面,都穿着西装,彼此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墙,自我暴露的程度很浅。
2态度方面。
对他人的一些评价,比如两个人都对同一个人有愤怒情绪,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相当于脱掉西装,露出贴身的衣服,关系近了一层。两人之间的墙有了一道门,通过门可以进行较多的沟通。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主要是指自卑感,如果一个人跟我们说起他一直不能跟他人分享的经历,尤其是感到丢人、羞耻的事情,比如婆媳矛盾、和爱人离婚了等等,这就相当于赤膊相见,自我暴露程度较深,关系已经是相当亲密。墙拆了,只隔着薄薄一层纱。
4隐私方面。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都不想被人知道,尤其是自己的性经验方面,不便于跟他人分享,如果能分享跟性有关的话题,这就相当于把心全部打开,对人都不设防。这个时候,自我暴露程度最深,当然,也最容易受伤害。
第四问,反思为什么“成功了不骄傲不易,而承认自己失败了实在太难了”?
自尊自爱自律自强
这都是那个叫“自尊”的家伙捣的鬼。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的满足会导致自信,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如果遇到挫折,我们就会觉得沮丧、无能、弱小,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丧失自信。
自尊=成功/抱负,成功越多,自尊水平越高,我们就越自信,所以我们喜欢跟人说自己成功的事情,回避自己失败的经历,这是提高自尊的办法。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简书作者曹闻岱老师和穆占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