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明月换拨人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的作者汤姆.斯坦迪奇(Tom Standage)是《经济学人》的全球副主编、科技版的主编,除了这本《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他还出版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六个瓶子中的世界史》等,可以说对信息史、科技史甚至饮品的历史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看法。他特别擅长从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阐述历史,并且将历史与当今的社会做比较。这样的比较,让我们透过看他的书后能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有"原来今天的这些互联网形态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的感慨。

        这本《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是汤姆.斯坦迪奇的代表作,还被拍成了纪录片。我将从全球的第一次互联也就是电报的发展史、人类早期的黑客、维多利亚时代的网银与网恋、工作节奏加快这五个方面来评述这本书。最终我们会看到,有关互联网的极度乐观、怀疑主义以及迷茫困惑——对新型犯罪的担忧、社会道德标准的调整、还有事业模式的变化,与当年电报引起的希望、忧虑和误解如出一辙。当时的明月不过是换了拨人看。

      一、全球第一次互联

                      第一个电报的诞生


        18世纪中叶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家修道院的院长)诺莱让200名修士双手各拉一根60厘米的导线连成一列蛇形,他将导线的一端连在原电池上,给串联的修士来了一记电击。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互联竟然萌芽于这样一个荒唐的实验,但全球互联的大幕还是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既然电能传递,信息应该也行,在诺莱实验的基础上,克劳德.查普和他的弟弟利用黑白遮光板、时钟、望远镜和代码本制造了人类史上的第一个电报,后来经过改良成为了观感电报的原型即查普型观感电报,观感电报的原理有点像烽火台之间的信号传递。观感电报受视线、天气、障碍物等等影响很大,靠观感电报实现全球互联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早期的电报与其说有实用性不如说是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的产物,不过这个新奇之物还是冲出了法国,走向了欧美。

            改良后的电报:电流电报


        要克服观感电报的受视线、天气影响的局限,当时的科学家想到了电流,因为视线不可以拐弯但电可以,天气不好的时候或者天黑以后,观感电报各站点之间都看不到对方,但电流传递完全可以规避这些不利因素。用电流传递信息的想法是好的,但直到电流表、电磁铁、伏打电池被发明出来之前,电流电报的发展一度十分缓慢。有了靠谱的元件,电流电报分别在欧美大陆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美国,赛缪尔.F.B.摩尔斯(对,就是发明摩尔斯密码的摩尔斯)与莱纳德.盖尔和阿尔弗莱德.威尔合作发明了美国的电流电报机。在英国,威廉姆.福瑟吉尔.库克运用相似的原理,与查尔斯.惠斯通发明了英国的电流电报机。

                    艰难的推广之路


        就像马云1995年推出"中国黄页"时大家都认为他是"骗子",电流电报发展初期,摩尔斯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他的发明饱受怀疑,这种怀疑已经恶劣到哪种程度呢?他开始在美国推广电流电报时无人问津只好辗转到欧洲继续"顽强地"推广,到了欧洲他也接连碰壁,落败而归。当摩尔斯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到美国国会再次推广他的电报时,一名议员嘲讽说:"与其支持这个,国会还不如开始给催眠实验拨款"。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议员们充满了疑虑,甚至有70名议员投了弃权票,这次议案还是以89票比83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审议,摩尔斯拿到了经费。远在英国的库克比摩尔斯要稍稍幸运一点,他知道向政府推广的路很难走通转而盯上了铁路公司,在向伯明翰铁路公司的高层们成功地展示了电报的工作情况后,他就得到了在一段火车线路之间修建一条电报试点的许可。

      拿到经费,取得修建电报试点的许可仅仅是第一步,在电报网得到爆炸式的拓展之前,发生了几件里程碑式的事件。1844年8月6日,电报成功传递了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诞下次子的喜讯。另一个事件是电报辅助警方抓捕了臭名昭著的小偷费尔多.迪克和他的团伙,这个团伙在拥挤的火车站抢了包就立马跳上火车逃走,之前由于没有比一辆火车更快的通讯方式,所以他们屡屡得手。通过电报,警员在火车到达下一站之前就把提示发给下一站的警员,火车一到站,这伙小偷就被及时抓捕。1845年1月3日,运用同样的方法,警方抓获了谋杀自己的情妇后逃亡伦敦的约翰.托厄尔。电报的价值被证明后,很多眼光独到的商人也开始将电报用于商业。在当时的美国邮政部长提出了每四个字母一美分的收费标准后,电报得以向公众开放。

                          爆炸式增长


        电报商业化及面向公众开放后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它的增长有多迅速?1848年一位作家说到:"没有一张电报线路图的可信度可以持续一个月以上,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又有数百英里的线路已经建好了。"迅速发展的电报自然带了很多机会,那时男孩们都希望加入信童的行列,因为这往往预示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托马斯.爱迪生、安德鲁.卡内基都是从信童开始了自己的传奇生涯。这一点和互联网时代也很相似,年轻人进入互联网行业往往能得到高薪以及有好的前景,商业大佬也很多是从互联网起家的。

      今天,当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说要造火箭把人类送到火星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可是谁能说得准呢?在维多利亚时代要建设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网,起初也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可一旦能够实现,对社会的影响就是颠覆性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赛勒斯.W.菲尔德,是一个对电报一无所知又富可敌国的人。他白手起家,通过纸张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在33岁退休后到处旅行,遇到了前来拉赞助打算将电报线路贯通英美的英国工程师。被说服后,这位商人开始涉足电报行业,成立了大西洋电报公司。菲尔德不仅仅靠他自己来执行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还说服了英、美政府前来支持他的计划。两国政府向他们提供年度经贴和铺设海底电缆所需的船只补给,作为回报,大西洋电报将免费为政府提供服务。连接海底电缆需要船队从大西洋两岸出发,在大西洋的正中汇合,将两段跨洋电缆连接起来,然后分别向相反方向行驶并铺设电缆。困难肯定是有的,船队第一次远征时,跨洋电缆拦腰折断,永远沉入了海底。第二次远征遭遇了风暴、鲸鱼,跨洋电缆断了三次。直到他们第四次远征才取得了成功。1858年8月5日,跨洋电缆正式登陆,有史以来,欧洲和美洲的电报网络第一次连接了起来。

      实现了链接大西洋的壮举,菲尔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赞美如同雪崩般降临"。人们对电报近乎狂热,抓住机会的纽约珠宝制作商达芙妮买下了剩余的电缆,每四英寸切成一段,作为纪念品。为了迎合人们对有关电报的一切突如其来的兴趣,讲述电报的建造和工作原理的书籍被匆忙赶印了出来。跨洋电报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很快就破灭了,这条线路如此不稳定,以至于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才把第一条信息传递出去,电报系统对公共交通部门的开放被一再推迟,商业信息更是在两边的电报站都堆积如山。距离完工还不足一个月,大西洋电缆就完全停止了工作。

      尽管第一条大西洋电报停摆了,人们对跨大西洋电报的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不怕筹不到钱。筹到资金的菲尔德又进行了两次尝试,重新铺设跨洋电缆。1865年7月13日,在铺设电缆方面累积了如此多经验的大西洋电报公司从瓦伦西亚湾出发,两周后,船只到达了纽芬兰,跨洋电缆正式铺设完工,欧洲与北美再度相连。这一次,电缆电报终于征服了大西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互联。

      二、黑客与骗局

        维多利亚时代并没有黑客这样的称呼。什么是黑客?引用互联网经典著作《黑客与画家》中关于黑客的解释:hack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砍(木头),hack被用作计算机的行话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团体“TMRC”,他们把难题的解决方法成为hack,因为在这些学生看来,解决一个计算机难题就像砍倒一棵大树。那么相应地,完成这种hack的过程就被称为hacking,而从事hacking的人就是hacker,也就是黑客。在黑客这个词被发明的时候,“黑客”完全是正面意义上的称呼。TMRC使用这个词是带有敬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要完成一个hack,就必然包含着高度的革新、独树一帜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最能干的人会自豪的称自己为黑客。

        hack除了砍,还有一个引申义,指对某个程序或设备进行修改,使其完成原来不可用的功能(或者禁止外部使用者接触到的功能)。这种意义上,hacking可以与盗窃信息、信用卡欺诈或其他计算机犯罪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后来“黑客”被当作计算机入侵者的称呼的原因。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中描述的黑客就是负面意义上的黑客。在电报刚刚兴起的时代,就有人利用时间差造成的信息失衡来谋取利益,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观感电报时期,两个银行家收买了巴黎到波尔多线上一处小电报站的操作员,在发送巴黎股市当天涨跌情况的信息时,这个操作员会故意加进去一些可以辨认出来的小错误,在外人观察电报塔上的指示臂的变化时,他们会认为这只是偶然出现的失误,对这两个银行家来说,则意味着先人一步了解到股市的状况。先人一步掌握信息意味着可以牟利。除了股票交易,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赛马,电报发明之前,赛马的结果要花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传到各地庄家手上。电报发明以后,如果有人利用电报得知了比赛结果再去下注,那么就稳赢。因此在电报发明之初就立下了规矩,不允许利用电报传递这类消息,可惜的是,在监管新技术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不法分子往往先行一步。

      有意思的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有国际互联网协会、国际互联网治理联盟等等这样的组织来制定规则、执行监管,电报时期也有国际电报联盟,这个组织对电报领域进行立法,甚至在电报传递的商业代码出现失控,代码中常常包含奇怪的单词时,国际电报联盟还尝试过立法规定代码中的每个单词不超过15个字母的上限。后来更要求每个单词不超过10个字母,而且必须是德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中真实存在的单词。不过,尽管监管的法规时常变化,总有可以绕开规则的新密码被设计出来。

      三、维多利亚时代的网银

        既然可以发送加密代码,那就可以通过电报进行资金划转,也就是电报时期的网银。如今我们使用网银的时候最担心就是安全性问题,那个时期也不例外。1872年《电报杂志》发文称"通过电报进行资金划转的安全性令人担忧,这对在线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所以银行使用极其复杂的私人密码来确保资金安全转移。不过尽管有了一套转移资金的规程,但其可靠性不高,且高度依赖交易双方彼此之间的信任以及两端电报员的正直。

        为了提高可靠性,当时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部联合决定实施一套新的安全操作体系,以保证数百个城镇之间,可以通过电报划转最高100美元的资金。这个体系是这样运转的:电报公司的网络被分为二十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专门的监管人。首先,发件电报站会向区域监管人发电,确认已收到钱款;之后,监管人才会发电报给收件电报站,授权其支付这笔款项。两条电报都是通过密码电报发送的,每个电报站都有自己不同的密码本,只有区域监管人一人同时掌握两个以上的密码本。除此之外,每一个密码本都有使用记录,每进行一次电报汇款,此密码本的使用次数的编号都要作为电报的内容一并发送。这一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认可,在15个大城市之间,可以进行最高额度6000美元的汇转。

        1878年,一位电报编年史的作家写到"此种服务,解决了陷入意想不到的场合中的人们的需要,使其免于损失和窘迫,是当代文明最伟大的福利之一。"个人认为,这样的赞誉确实不为过,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这项服务,只不过换了种载体,由电报变成了互联网。

    四、维多利亚时代的网恋

      现在可以用来发展网恋媒介太多了,语音、视频、上社交网站了解对方的喜好、日常......这些媒介让我们既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方又增加了距离产生的神秘感。很难想象,在维多利亚时代,仅仅靠着电报传递的代码,也可以网恋。就像汤姆.斯坦迪奇在书里说的“间谍和罪犯总能第一时间开发利用新的通讯工具,恋爱中的情侣也不会落后太远。”

      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浪漫的网恋故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尤马沙漠里有一个条件简陋的电报站,在这个电报站工作的约翰.斯坦斯伯里由于待在这种地方无事可做而开始通过电报寻找慰藉。他很快结识了加利福尼亚州班宁的电报员,这名电报员的网名叫"马特"。没过多久,约翰就和马特通过电报成了挚交,从未谋面的两人甚至相约假期一起到山里打猎钓鱼。旅行前两人通过电报商量各种细节,其间马特坚持要带上胶皮靴子,一看就是个男孩儿。最后,他们的旅行计划未能成行,因为马特改变了主意要乘火车到新墨西哥度假,火车中途会经过约翰所在的尤马。可就在马特还在火车上时,约翰突然病倒了,他高烧不退,神智不清。病中的约翰模糊中感觉到一个温柔的女孩在照顾他,就此埋下好感。痊愈后,约翰向女孩求了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女孩回答他"亲爱的约翰,你确定你要娶一个坚持穿胶皮靴子的女孩儿吗?"约翰恍然大悟,眼前的女孩就是他的网友马特,而他竟然一直以为马特是一个男人。

      五、工作节奏加快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木心《从前慢》里面的一句词。相比车马送信的时代,电报的发明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在维多利亚时代,也经历了从前慢,现在快,从前信息匮乏,现在信息过载的社会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只要带着手机,别人总能联系到自己,那么哪怕凌晨两三点,收到一条微信、接到一个电话就又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陪家人度假也仅仅是换个地方工作。自己又不敢丢下手机,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机品如人品,一个人经常有事打不通电话就会被认为不靠谱"。所以我们陷入了"永远在线,随时干扰"的常态中。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中,汤姆.斯坦迪奇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商人们辛苦忙碌了一整天,至晚才能回到家里,吃上了一顿迟来的晚餐,借以摆脱工作的烦恼。然而正在此时,一封伦敦发来的电报打断了家庭的温情时光,电报可能指示他从旧金山买入2万桶面粉,于是他不得不草草用餐,以便尽快将指示发到加利福尼亚。商人必须时刻保持紧张,特快列车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别无选择。他必须使用电报。 

        至此,《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这本书就梳理完了。通过这本书,作者汤姆.斯坦迪奇向我们讲述了整个电报史。电报的发明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互联。电报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发明、推广、被怀疑、被追捧最后被取代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中的黑客、网银、网恋等等都可以在维多利亚时代找到原型。困扰着我们的信息过载、生活节奏加快也同样困扰过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